艾青(1910—1996),原名蔣正涵,以筆名行世,浙江金華人。從小寄養在乳娘大葉荷(大堰河)家中,5歲領回。1926年在初中畢業前夕發表處女詩作《遊痕》,同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1929年赴巴黎學習繪畫。在法國除了熱衷後期印象派的繪畫,也對文學發生興趣,並寫有《會合》等詩作。1932年3月回國,4月加入左翼美術家聯盟,6月曾陪魯迅參觀畫展,7月被捕。到1935年10月獲釋,在獄中的三年多創作《透明的夜》《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多首詩歌,並第一次使用艾青的筆名發表詩歌《蘆笛》,可謂名副其實的獄中詩人。1936年出版第一個詩集《大堰河——我的保姆》,旋即成為詩壇新星。1937年初發表《太陽》《煤的對話》等不朽詩作。
抗戰使很多詩人在宣傳抗戰的同時藝術質量下降,艾青是不多的藝術表現力並未下降的詩人。1938年初發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7月發表《向太陽》。在抗戰後的流離中曾與戴望舒創辦詩刊《頂點》,年底出版詩集《他死在第二次》。1940年發表長詩《火把》,出版詩集《曠野》。1941年艾青奔赴延安,創辦《詩刊》,出版《詩論》。1942年出版詩集《北方》,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投入民間文藝活動。1943年新華社以專電將他體驗農民生活寫成的長詩《吳滿有》發往各抗日根據地,出版詩集《黎明的通知》與《反法西斯》,次年出版詩集《願春天早點來》。抗戰勝利之夜創作長詩《狂歡的夜晚》,出版詩集《獻給鄉村的詩》。
1949年艾青是接管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的軍代表,並任國旗國徽評選組組長。從1950年到1953年出版詩集《歡呼集》與《寶石的紅星》。他曾在胡風的《七月》上發表詩作多首,與丁玲同屬延安“文抗”派,加上個人婚變,從1955年反胡風與反丁陳運動中就開始成為批評對象,但他依然故我,勤於作詩。1957年出版詩集《海岬上》,因寫寓言詩對抗批評以及為丁玲打抱不平等罪狀而被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次年4月被打成右派,此後輾轉北大荒與新疆,“文革”前夕寫成長篇小說《沙漠在退卻》。“文革”中被批鬥抄家,全家住進地窩子,右眼失明。20世紀80年代艾青詩筆仍健,出版詩集《歸來的歌》《彩色的詩》《落葉集》《雪蓮》與《域外集》。其詩被譯成法文、葡萄牙文、日文、俄文、意大利文等,已成為世界文學的組成部分,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然而諾獎不給艾青是注定的,激賞沈從文的馬悅然絕不會欣賞艾青的詩歌。鑒於艾青在30年代的詩壇成名而詩作橫跨現當代幾個時期,在討論艾青的詩歌時以30年代為主,並兼及其他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