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園三詩人”中卞之琳與新月派聯係比較密切,他在詩歌上的成就較大,被聞一多稱為新詩的“技巧專家”;而李廣田、何其芳後來在散文創作上取得較大成就。
卞之琳(1910—2000),江蘇海門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英文係,第二年就以法文閱讀波德萊爾、魏爾倫、馬拉美等人的詩歌,創作《記錄》等詩。1931年在英詩班上受到徐誌摩的賞識,徐不僅將他的幾首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而且將他的詩編為《群鴉集》,托沈從文作《附記》,準備在新月書店出版,但隨著徐誌摩因飛機失事此事終未成。1933年大學畢業,在青島訪沈從文時沈資助30元讓其自印詩集《三葉草》300本,他還去清華訪聞一多,與李廣田為出版臧克家的《烙印》出力。1935年底出版詩集《魚目集》,1936年3月出版詩集《數行集》(收在《漢園集》內)與《西窗集》,三個詩集的短時間內的出版使他以名詩人的身份步入文壇。1938年8月與何其芳等乘車去經西安赴延安,9月與何其芳等見毛澤東,11月創作《慰問信》等詩歌。1940年赴西南聯大外文係任教,出版詩集《慰問信集》。1942年出版詩集《十年詩草》。1941至1943年撰寫長篇小說《山山水水》。1951年初發表歌頌新中國的《天安門四重奏》,出版詩集《翻一個浪頭》。1952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先後在文學所與外文所擔任研究員。
對於卞之琳的詩向來爭議甚大,否定者不少,推崇者亦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否定者超越了政治傾向,多是從藝術上著眼的,胡適、梁實秋與1949年後“革命批評家”都是從他的詩晦澀難懂切入加以否定的。推崇者則認為他的詩是“新智慧詩”“純粹的詩”,他以其精致的語言追求,化歐化古,成為20世紀影響持久風格獨特的大詩人,甚至就技巧而論是新詩第一人。可見無論肯定者還是否定者,都著眼於他的作詩技巧,他的優點與缺憾都集中在技巧的雕琢上,缺憾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優點是他的詩雕刻得精致,即使是將日常口語納入詩中,也經過了深思熟慮。晦澀也是雙刃劍,讀不懂當然是致命傷,但新詩最大的問題恰恰在於太好懂,因而晦澀往往又是含蓄與蘊藉的表現。事實上,卞之琳幾首著名的詩一點也不晦澀,都是一看就明白的詩句,《斷章》如此,《牆頭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