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第二節 倫理革命、審美革命與五四文學的精神

字體:16+-

講完了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明了文學革命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而要講明文學革命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首先就要搞清新文化運動的核心精神是什麽。一提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人們總是用“反帝反封建”或“民主與科學”等詞語對這場運動的精神加以概括。然而,仔細推敲起來,以這些概念來概括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精神,並非沒有問題。

首先,說新文化運動是“反帝”的並不錯,然而,這一概念並不能說明新文化運動的特色,因而不能對新文化運動較之以前的運動提供了什麽新東西加以解釋。誰都知道,義和團反帝愛國的激烈程度絕不在新文化運動之下。義和團殺洋人,殺二毛子,對一切帶“洋”字的東西都予以排斥。因此,義和團不僅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而且反對與西方相聯係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真可謂“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相比之下新文化運動並不“徹底”地反帝。它反對的隻是帝國主義侵略以及對於中國的不公平對待,而對於西方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反而主張大膽吸收。錢玄同對中國文字符號的詛咒,魯迅那些激烈否定中國傳統的言辭,至今讓一些民族自尊心很強的人難以接受,甚而以為有“崇洋”之嫌。

也許“反封建”一詞比“反帝”一詞更切近新文化運動,但是,“封建”一詞並非五四時期的常用詞,說胡適不用它,你也許會因為胡適是“資產階級代言人”而不予理睬,然而說魯迅從未用過它就要三思了,魯迅說他控訴的是禮教與家族製度。“封建”一詞的普遍使用且用來稱謂新文化運動,是1927年革命文學興起之後的事。“封建”一詞是從西方中世紀的封建製社會而來,而在中國的使用者那裏又獲得了列寧主義對曆史分析的“一個民族兩種文化”,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民主性的精華”。如果這種描述大體不錯的話,那麽用“反封建”一詞來概括新文化運動就不很恰當。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的文化傳統是整體反叛和否定而沒有一分為二地對待,並不承認古代的農民造反是“民主性的精華”,黃巢、張獻忠、朱元璋等人受到了魯迅的激烈批判。而且“封建”一詞的使用者一般不把中國古代史都斷給封建社會,“戰國說”“秦漢說”“魏晉說”都將孔子斷給了“奴隸社會”,因而嚴格地說新文化運動不是“反封建”而是“反奴隸”了。然而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所向,卻非戰國、秦漢、魏晉之後的中國社會,而是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以儒道為代表的文化傳統。因而用“反傳統”取代“反封建”的概念,才符合新文化運動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