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第一節 《新青年》與北大: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

字體:16+-

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得以在知識界迅速傳播並且取得勝利,得力於《新青年》雜誌與北京大學。《新青年》的主編是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人),在雜誌周圍凝聚了一些追隨者;而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浙江紹興人)將陳獨秀及《新青年》追隨者都調入北京大學,使得刊與校結合,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洪流迅速湧向知識界,這就是為什麽林紓反對新文化運動要給蔡元培寫信。從某種意義上說,新文化運動是反清排滿的革命派——尤其是辛亥革命後隨著陶成章的被暗殺非常失意的光複會一派在痛定思痛後發動的。蔡元培是光複會創始人與領導人,《新青年》的主編陳獨秀、早期的大將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德潛,號疑古,浙江吳興人)、顯示了文學革命實績的魯迅,都是光複會成員或與光複會關係密切。但他們都告別了“擬古”,於是一個以激進西化與徹底反傳統為特征的新文化運動就在知識界轟轟烈烈地掀起來。

《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1915年9月15日創辦於上海,陳獨秀撰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提出了六點希望:“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盡管後兩點並非沒有自相矛盾之處,但倡導人權、平等、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從雜誌創刊就提出來了。一年後雜誌改名為《新青年》。陳獨秀主辦《新青年》是對政治革命失望之餘寄希望於以倫理革命為核心的思想革命。由於康有為等人掀起的尊孔複古浪潮,從1916年後《新青年》批孔的文章多起來,除了陳獨秀撰寫的《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再論孔教問題》等文章,還發表了易白沙、吳虞等人的批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