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還原”式的重寫中,現代作家的重寫觀念呈現出與清末以來諸子學的內在的相似性,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西學視角,甚至在重寫中不由自主地帶著比附思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寫孔子的現代小說中,除了本節開頭提到的那些具有“非儒反孔”傾向、對孔子頗多諷刺的重寫(比如王獨清《子畏於匡》、非廠《“子見南子”以後》等),還有不少作品刻畫了更接近所謂“正麵角色”而往往帶有悲劇色彩的孔子形象:他為了理想周遊列國,淒淒惶惶奔走四方,卻不得不麵對“道不行”的殘酷現實。在以孔子為主人公的小說中,有幾個情節被多次重寫,即“子見南子”“鳳兮之歌”以及“伯牛有疾”。
(一)“子見南子”
在現代小說中,“子見南子”這個情節被多次重寫。《論語》中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為此還賭咒發誓,連稱“天厭之”。毫無疑問,這個情節極富戲劇性,很容易被拿來重新解讀,作為重塑孔子形象的材料。
非廠對孔子有幾分不敬,《“子見南子”以後》描繪孔子見南子,被南子奚落了長相,心裏很不是滋味,以至於退回來之後罵出“隻有女子和小人難對付”的話。非廠這篇小說針對的是林語堂等“論語派”,當時後者在《論語》等小品文雜誌上一味談論孔子之“幽默”,將幽默、曠達視為孔子最重要的品性,林語堂還寫過《孔子亦論語派中人》這樣的小品文。在這裏非廠故意和“論語派”唱對台戲,描繪孔子小肚雞腸的私心、對待女性的扭曲心態。不過,孔子為何要去見南子呢?《“子見南子”以後》中通過孔子的自白可以看出來:“我搭了壞名氣,不顧一切地跑去求見伊,縱也有心避豔,卻滿想弄個一官半職,藉著推行我的大道理,倒是正經的。”沒錯,孔子為了“行道”才去見南子,以圖通過南子影響衛靈公。結果,南子隻是好奇,想看看聖人長個什麽樣,孔子憑空受到羞辱,不僅推行“大道”不得,歸來之後還被子路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