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指出,譚正璧通過曆史小說抒發的“感時憂國”之情懷,無可奈何地帶上了一種“潛隱”的特征。同時,這種潛隱的特征又使他在無形之中突破甚至超越了特定時期的“感時憂國”,使得他在作品中能夠以藝術的態度,關注生命個體,探索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生活,思考人類的生存境遇和個人國家的命運等問題,從而也使得他的這些曆史小說作品具有了更為豐厚多棱的文化心理內涵和藝術品位,根本區別於那些因過於功利而顯得粗糙簡陋的“戰時宣傳”作品。
首先,譚正璧在小說中非常明顯地表達了對戰爭的批判及對所謂的“革命部隊”的嘲諷。他不惜筆墨直指戰爭的殘酷和罪惡,如《舍生堂》故事的起因就是戰爭,戰爭差點毀滅了人類:“大約在十年之前,戰神忽然來到了大地上,北方出了一個勇敢貪婪的酋長,他想占據整個世界,把其他一切的民族統統滅掉。於是他起兵向四方作戰。他對和他對抗的異民族隻有殺戮沒有投降,所以到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最最殘酷的,就是向他們投降的人,他們也把所有男人,無論老幼壯丁,一概殺死,僅剩寡婦孤女留著。全個世界已被他征服了一半,人類也被他滅掉了一半的一半。”而在《還鄉記》中,鄉親們淳樸善良,辛勤勞作,但是在連年的征戰之下,生活越來越艱難,留存下來的都是些老弱病殘、寡婦孤女,還要承擔著這樣那樣的戰爭供給。然後,作者對發動戰爭的目的之虛假自私加以揭露,《孟津渡》直接對姬發、薑尚伐紂的目的進行了揭露:“這消息在我們文人中早已傳得好久了。說什麽西伯侯姬發奉了他父親姬昌遺命,拜薑尚為師,因為今上皇帝無道,他要出來吊民伐罪。其實,他要做皇帝,盡管說要做皇帝好了,說這些冠冕的話騙誰?”同時也深刻批判了掌握武力的姬發及其“王師”對百姓的強權壓製、暴力和野蠻行徑:“不是這樣說,百姓那會歡迎他?”“就是那樣說,百姓也那敢反對他?”“哈!哈!你的話很對,誰有武力,誰的話就是真理!”獻糧的場麵也是極其荒唐的,在大家還沒聽懂“獻糧”這句話時,“早見那班‘王師’們都像生龍活虎似地跳過來,把他們手裏的飯簞和水壺都接了過去。有的連人也拉了過去”。等“王師”走了之後,大家才發現幾十個年輕的女代表都失蹤了,她們被“王師”也“接收”了去。至於《還鄉記》中的劉邦及其士兵,比之姬發和“王師”有過之而無不及,批判諷刺的意味就更強了,漢高祖劉邦原來就是“十幾年前人人不齒,人人都詛咒他早早滾開”的“酗酒無賴的劉三”,他帶來的士兵直接就在百姓家大吃大喝,酒足飯飽之後淩辱殺害寡婦孤女,而劉邦反而還在鄉親們麵前假惺惺地大唱“大風起兮雲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