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的人生
墨家是中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哲學派別之一,它由墨子創立於戰國初期。
圖4-4-1 墨子像
墨子姓墨,名翟。據考證,墨子實際上是姓墨胎(“胎”字讀成“怡”),省略為墨姓,商朝孤竹國目夷氏的後人,曆史上很有名的賢人伯夷、叔齊和墨子是同姓一家人。而墨子最直接的祖先,則是春秋時期宋國公子目夷。墨子生活的時代,大體上是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更具體的生卒年則無法確定。著名的墨子研究專家孫詒讓曾認為墨子的生卒年應該是約公元前468—前376年,但是不同的意見也很多。至於墨子的出生地,同樣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宋國人,有人認為他是楚國人,有人甚至懷疑他為印度人,理由是“墨”即“黑”,“翟”通“狄”,墨子名字的意思就是皮膚黝黑的西方人。但大多數人則相信,墨子應該是魯國人。因為從《墨子》一書中關於墨子的記載看,墨子的活動中心一直是以魯國為主,他周遊別國後所返回的目的地一般都是魯國,所以,在沒有發現其他更充分的證據之前,認定墨子是魯國人而不是其他國家的人要更合理些。
墨子一生行事,史書記載很少。我們根據《墨子》和其他少量先秦典籍,對墨子的出身背景、思想性格及所做事業,可以有下麵的基本判斷:墨子應該是出身於社會下層,或者至少特別熟悉當時社會下層手工業者的生活。墨子早年曾接受過儒家教育。據《呂氏春秋》記載,春秋時,魯國的惠公曾經派自己的大臣宰讓到洛邑,請求周天子派人指點郊廟祭祀的禮節,周桓王就派了史角到魯國。後來,惠公就把史角留了下來,史角的後人也就一直住在了魯國,世代做魯國的史官(戰國以前,王官世守其職,父子相傳),而墨子曾向史角後人學習、請教。所以,我們今天在《墨子》一書中,經常可以看到墨子對儒家經典著作《詩經》《尚書》等的征引。而《淮南子》中也明確地解釋:“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認為墨子和孔子一樣,“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論”。不過,墨子在後來的學習中,越來越對儒家的學說及主張感到不滿,認為儒家諸多禮節要求過於繁瑣,許多觀點在實際生活、生產中實行起來太困難。比如,儒家主張厚葬,並認為子女應該為父母守喪三年。這對不事生產的貴族而言,或許可以做到;但對一般的平民百姓來講,實在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一般的平民如果嚴守儒家喪製,三年不事生產,恐怕喪期沒守完就已經餓死在父母墓前了。再比如,儒家主張禮義道德是解決現實問題的無上法寶,排斥從實際利益角度思考問題,所謂重義輕利。但在春秋戰國時期軍事、政治利益衝突嚴重的狀況下,儒家過分道德化的主張並不能有助於改變嚴酷的社會現實,所以,孔子一生雖周遊列國,但其學說實際上並沒有得到諸侯的采納。於是,墨子針對儒家的思想,相應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認識。如:儒家親親,墨子尚賢;儒家主張愛人是由親及遠的差別之愛,墨子是一律平等的兼愛;儒家繁禮,墨子節用;儒家重喪,墨子節葬;儒家提倡音樂教化,墨子非樂;儒家遠鬼,墨子明鬼,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