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化史(插圖版)

第一章 基礎篇

字體:16+-

第一節 天人合一:中國文化的倫理模式

一、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人類來到這個世界,首先需要解決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係。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西文化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徐複觀先生在《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指出,在世界古代各文化係統中,沒有任何一種文化,人與自然,曾經發生過像中國古代那樣的親和關係。學術界普遍認為,中西文化基本特征的一個最大不同在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西方那種虔誠的宗教信仰精神,卻更多人倫親和的勉勵。古代西方在自然之天的巨大壓迫下,導致人們對天的敬畏而衍生出西方發達的宗教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教文化的不發達,則主要歸根於古代中國人一般認為天人之間乃是和諧統一、物我一體的關係,即“天人合一”。

中華民族地處北半球的溫熱帶,這裏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很適合農業耕作,所以有利於農耕文化的萌生和發展。身處這種環境中的古代先民早就認識到人類自身的存在與自然有著緊密的聯係。人類在大自然中生長、活動,既受自然的種種恩賜,同時也免不了要遭受自然災難的威脅,人類自身的命運與大自然緊緊拴在一起,從而對自然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性。同時,相傳自夏代開始萌生的家國一體的宗法製社會,在其形成過程中逐漸將整個民族看作一個大家庭,所謂“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的提法,就強調了天下一家的親緣關係。要證明人與人之間牢不可破的親緣聯係,也就順理成章地在文化和哲學上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觀念。

從文獻的記載來看,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對文化發生意識的詮釋,最初就表現在天人關係方麵。《周易》這部中國文化的開山之作,在其開篇對《乾卦》解釋時就寫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於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萬物的起源都統歸於天,天生生不息地繁衍著世界的萬事萬物。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他所效法和取則的對象,在於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周流不止,君子若要有作為,就要法天行事,做到自強不息。這裏沒有合掌膜拜的宗教意識,有的隻是握著拳頭呐喊的自主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