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社會教育社研究

(三)社教社話語權的變更

字體:16+-

盡管第五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決議事務所遷返無錫原址[219],事務所專門公函告知各地教育廳局[220],但總幹事由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顧嶽中兼任,三個常務理事中童潤之[221]無論資曆、社會聲望,都遠遠低於俞慶棠、陳禮江,檔案資料中社教社常務理事署名順序依次為“俞慶棠、陳禮江、童潤之”。實際上,早在1933年3月,因俞慶棠赴丹麥考察民教期間,陳禮江就曾代其履行常務理事、總幹事職務。[222]戰後複員,俞慶棠兼任上海市教育局社會教育處處長兼上海市立民眾學校校長,大部分精力傾注在行政事務及辦學中,社教社話語權明顯向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院長陳禮江傾斜。這一點,從年會後理事會對議決案施行意見可見一斑,如年會決議有“由本社推定人員詳加研究製定社會教育製度草案,提經理事會通過後執行”及“民眾學校新體製案”,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均“推請董渭川童潤之顧嶽中三先生研究製定”,均推選童潤之為召集人,但揆之史實,童潤之擔任召集人更多意義上是職務行為,在社教社這個專業學術團體中的話語權微乎其微。社教社第五屆蘇州年會籌備委員會成員組成、產生的理事會、監事會,中心問題討論提綱起草、大會召開以及隨後的理事會會議等,都在向世人傳遞一個信息,社教社話語權的掌控已由戰前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悄然轉至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這與該院在抗戰期間在社會教育界聲名鵲起、戰後雲集社教界骨幹人物有直接關係。

1941年8月正式成立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是第一所教育部直屬的社會教育專門人才培養機構。據首任院長陳禮江回憶:“1939年,教育部擬定第二期戰時行政計劃教育部分,於丙項第三條有‘籌設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培養社會教育高級人才並訓練社會教育幹部人員’之擬議,經呈奉行政院九月二日呂字第九九六號訓令核準施行,旋教育部擬定第二期戰時行政計劃教育部分實施方案,乃規定於二十八年四月設立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籌備處。嗣後國防最高委員會審查,改為‘於民國二十九年度內籌設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先設籌備處’。”[223]1941年1月,教育部派陳禮江、吳俊升、劉季洪、邵鶴亭、高踐四、相菊潭、錢雲階、馬宗榮、王星舟9人組成該院籌備委員會,並指定陳禮江為主任委員,假四川璧山原縣立中學、女子中學和職業學校三校校舍作為臨時院舍,擬定該院組織大綱,8月1日教育部聘陳禮江為院長,原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高年級學生及大部分教職員並入,9月1日正式開學,報到學生270餘人,教職員40餘人,開設有3個學係2個專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