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近代社團史,其社團主張及其實際運行是重點,近年來出現的有關社團史研究的著作大都遵循這一研究思路,這是必要的。而社團如何發展社員、管理社員、社員的社會構成、內部派分等內容,非常重要卻常常被忽略。實際上,這是社團史研究不容忽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社員成分、信仰、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知識結構、兼職、薪俸、地域分布等,既是該社團持續發展的外在表現,更是社團社會影響力、政策話語權以及匯聚社會資源的內在支撐。隻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對近代某一具體社團有全麵的認識。由此,本書將社教社的組織運行、年會分析、實驗事業、社刊、社員群體分析結合起來,分析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將社教社的曆史分析放在更為廣闊的曆史背景中進行考察。
在內容上,除導論外,本書主體共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章對社教社的成立與運行進行考察。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日本進犯侵占東三省,鄉村社會凋敝破敗,與內憂外患的社會困境相伴隨,南京國民政府宣布訓政開始,教育改革取法歐美“專家內閣”形式,重視專家意見。在這種社會語境下,新舊知識分子“遂聯係同好,組織各種學術團體”[31],社教社便是其中之一。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多名教授列名發起人,對社教社的醞釀成立襄助頗多,不僅社址附設該院,且理事會成員構成中約占一半之多,三名常務理事中該院居二;國際教育聯盟考察團也曾到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考察,其最終報告書中的結論“成人教育為中國教育最令人滿意之一點”[32]與考察印象有直接關係。而且,中國社會教育社能順利加入世界成人教育協會與該院有莫大關係。由此,以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為代表的專家很大程度上掌控該社社務、年會的話語權。在各方助力下,中國社會教育社急劇擴張,會員遍布全國各地,1936年達到1600餘人,團體社員37處,成為頗具影響的全國性社團。本章從社會語境分析、社教社組織與運行、社教社與國內外學術組織的聯係三個方麵入手,對該社組織運行機製予以重點考察。合理製衡的組織架構以及民主決策的運行機製,是社教社作為新式社團的突出特點。本章將援引社刊《社友通訊》上刊登的大量經費收入和支出表,從經濟史角度探索中國社會教育社作為一個學術團體的經費運行,這個方麵是以往學界社團史研究較少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