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第一屆年會提案不集中等問題,1933年3月18—19日,中國社教社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專門規定討論中心,“本社因求大會提案略有係統,以及會議結果比較圓滿起見,在舉行第四次理事會會議的時候,就規定本年年會的討論中心——由鄉村建設以複興民族為要旨。除通知全體社員作為提案參考外,並由理事會推定專員,負責起草幾個具體提案。所以這次年會的提案,雖有四五十件之多,可是其主旨很少出於這個範圍”。[57]為照顧各派觀點,集思廣益,作了如下安排:
由鄉村建設以複興民族為要旨,分下列五組起草提案:
第一組:梁漱溟先生(召集人),董淮先生,楊效春先生;
第二組:由理事會函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擔任;
第三組:孟憲承先生(召集人),尚仲衣先生,鄭宗海先生;
第四組:莊澤宣先生(召集人),古楳先生,崔載陽先生;
第五組:高踐四先生(召集人),陳禮江先生,趙步霞先生。
以上各組提案起草後,匯送常務理事;另由常務理事根據各組提案,草擬具體方案,一並提交下次理事會討論。[58]
不難看出,這五組成員選取,是以地緣和學緣為選派原則:第一組中三名成員為山東區域,梁漱溟、楊效春為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核心,董淮作為理事兼第二屆年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亦被列入其中;第二組是河北定縣以晏陽初為核心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第三組是浙江區域,孟、尚、鄭三人是浙江省社教界的領軍人物,尚與鄭不僅為哥大師範學院校友,知識結構相似,而且孟氏、尚氏先後職掌浙江省立實驗民眾教育學校,孟氏與鄭氏曾在國立浙江大學教育係共事,關係密切;第四組三人均長期就職國立中山大學教育係,為廣東地區的社教代表;第五組三人均就職於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此時,常務理事俞慶棠正在丹麥等地考察成人教育,由陳禮江代行其常務理事及總幹事之職。很明顯,理事會如此安排,是遵循該會聯絡溝通各學術團體的一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