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詞曲鑒賞理論對於我們鑒賞解讀古詞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陳廷焯“沉鬱說”提倡詞要有所寄慨,運用比興寄托的手法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這使我們能通過詞來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使詞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是詞原本就是抒發個體生命的獨特情感體驗、內心世界縹緲幽微的情思意緒的,不應該以其是否反映宏大的社會生活作為評價詞優劣的標準。況周頤“詞心說”,強調創作過程中要有充沛的情感,突出性靈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反對無病呻吟、無情造文。隻有飽含**和真情的作品,才能最終打動讀者,所以,作品中是否飽含充沛而真切的感情,也是我們衡量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王國維“境界說”集眾多文學鑒賞理論之大成,既強調作品情與景的統一,又主張情景須是真情實景,同時也要求情與景在真實的基礎上得到最生動真切的表達。這對於我們欣賞古典詞曲乃至一切古典詩詞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今古暌隔,生活於現代的我們畢竟早已脫離了古典學者們當年的語境,這給我們解讀古典詞曲帶來了障礙,所以,我們在古人鑒賞理論和經驗之外,還必須結合實際,有所取舍,並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第一,了解詞牌、曲牌、題目以及小序等基本體式特征。詞牌原本是樂曲的名稱。詞的撰寫一般是先按律製譜,爾後才配以歌詞。“前人按律以製調,後人按調以填詞”,依照音譜所定的樂段樂句和音節聲調來製詞,所以作詞叫作“填詞”。而隨著樂曲的逐漸失傳,後人填詞,往往隻是依照前人所創詞調的文字聲律來作詞了。因此,詞牌與詞的內容並不相關。當詞完全脫離樂曲之後,詞牌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而留存了。
曲牌和詞牌一樣,記述標誌了每支曲牌固定的字數、句數、句式、平仄和韻腳。散曲與詞一樣,采用長短句式,但更加靈活多變,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突破規定曲牌的句數,進行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