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詞曲的文體特征和發展脈絡
一、詞的文體特征和發展脈絡
詞,最初被稱為“曲子詞”,是一種合樂歌唱的歌詞。與詩相比,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又稱“長短句”。從文體形態上看,詞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來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麵另加題目,或者一段小序。
第二,詞大多分為兩段,分別叫作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少數。
第三,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第四,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不均的句子。
第五,詞對聲韻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詞產生於唐,流行於五代,極盛於宋代,衰微於元明,複興於清。在文學史上,詞以其特有的抑揚頓挫的節奏、錯綜變化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法以及深摯濃烈的感情,成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學體裁。
唐時,原產於西域的“胡樂”尤其是龜茲樂大量傳入中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音樂——燕樂。燕樂曲調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詞的雛形,當時叫作“曲子詞”。唐代的燕樂歌辭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創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片,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等,其文字形成了一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這種新體歌辭,就是後來通常所稱的“詞”。
初盛唐時期,是詞的萌芽階段。詞起源於民間,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開之前,很難見到民間作品。敦煌詞曲數量很大,作者多屬社會下層,是典型的民間詞,作品從內容、體製到語言風格,都表現出早期詞的過渡性特征。民間詞以相思離別題材為主,所以它在文人眼裏不登大雅之堂,被視為詩餘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