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三節 “樣板戲”成為中心

字體:16+-

從延安時期開始,文藝能否為政治服務、怎樣為政治服務成為評價文藝工作的重要尺度。在所有的文藝樣式中,戲劇受到特別的關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以後,改編傳統戲劇,表現新的鬥爭生活,直接為革命服務的戲劇受到重視。在延安先後出現了一批改編的劇目如《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等。1944年毛澤東在延安看了新編曆史劇《逼上梁山》後,曾給編導楊紹萱、齊燕銘寫信,盛讚該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部組建了“戲曲改進委員會”,指導有關禁演“有害”劇目和改革舊戲的工作。雖然戲劇的意識形態功能在不斷強化,然而與小說、詩歌、散文等文藝門類比起來,在表現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的新社會的建設與“階級鬥爭”方麵,自給自足性的傳統戲劇仍然是極其遜色的。對此,毛澤東很不滿。1963年12月毛澤東對文藝問題的第一個批示就直接針對著戲曲界的現狀。

在戲曲舞台上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受到批判的同時,京劇現代戲運動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文化部直屬單位和18個省、市、自治區的29個劇團參加,演出了《蘆**火種》《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等35個劇目。毛澤東有選擇地觀看了部分劇目並接見演職人員。這次大規模的會演,推動了京劇現代戲的“樣板化”。江青緊緊抓住了京劇現代戲運動,以實現其政治意圖。可以說,正是京劇的程式化、臉譜化等特點,為江青假手京劇改革推行“**”政治理念提供了可能。

為了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1967年5月1日起,中央“**”小組安排上海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劇《白毛女》和山東的《奇襲白虎團》,會同北京的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交響音樂《沙家浜》在北京舉行了會演,曆時37天,演出218場。這八部作品後來被稱為八個“樣板戲”。這些“樣板戲”被認為“不僅是京劇的優秀樣板,而且是無產階級文藝的優秀樣板,也是無產階級**各個陣地上的‘鬥、批、改’的優秀樣板”。[17]連續二十多天,《人民日報》《紅旗》等不斷以醒目的版麵發表“樣板戲”的劇本、劇照。6月17日《人民日報》報道會演結束,號召“把革命樣板戲推向全國去”。從此,“唱樣板戲,做革命人”成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樣板戲”成為“階級鬥爭”的強大動力。“樣板戲運動”被賦予嚴格的規範性。1967年第10期《紅旗》撰文提出要“學習革命樣板戲,保衛革命樣板戲”。文章稱,演出“樣板戲”,一句台詞、一個台步、一束燈光、一個道具,甚至人物身上的一塊補丁都不能變動,否則就是“破壞革命樣板戲”,就要“舉起無產階級專政的鐵錘,堅決打擊破壞革命樣板戲的一小撮階級敵人”。“樣板戲”走進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擔負起特殊的政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