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五節 曆史題材的戲劇與電影

字體:16+-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以下三個方麵的原因,曆史題材受到戲劇和電影創作的特別關注: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奪取政權之後,希望通過“革命史”和“革命精神”的藝術再現,感召人民集合於新政權的旗幟之下;第二,希望用自己的觀點重新闡釋曆史,並用“正確”的結論來教育人民,統一思想;第三,更直接的原因是,1957年的“反右”運動導致“左”傾教條主義文藝思潮泛濫,許多“幹預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受到粗暴的批評;“大躍進”運動和隨之而來的災難性後果使得真實地表現現實生活越來越困難,許多劇作家隻好轉向曆史,造成曆史題材創作相對繁榮的局麵。

這一時期,表現“革命史”的戲劇及電影代表作品有:《萬水千山》(話劇陳其通編劇,由總政話劇團1954年首演;電影由孫謙、成蔭根據話劇改編,成蔭、華純導演,八一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紅色風暴》(話劇由集體創作,金山執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1958年首演;根據話劇改編拍攝的電影改名《風暴》,由金山編導,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聶耳》(故事片,於伶編劇,鄭君裏導演,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兵臨城下》(話劇由白刃、洛丁、李樹楷編劇,沈陽話劇團1962年首演;電影由白刃、林農根據話劇改編,林農導演,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革命家庭》(故事片,夏衍、水華根據陶承的回憶錄《我的一家》改編,水華導演,北京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洪湖赤衛隊》(歌劇由朱本和、張敬安、歐陽謙叔、楊會召、梅少山等編劇,湖北省實驗歌劇團1959年首演;電影係根據歌劇集體改編,由梅少山、張敬安執筆,謝添、陳方千導演,北京電影製片廠、武漢電影製片廠1961年聯合出品)、《紅色娘子軍》(梁信編劇,謝晉導演,天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等;一般曆史題材的戲劇及電影代表作品,除老舍、田漢、曹禺、郭沫若等老作家的創作之外,還有《甲午海戰》(話劇,朱祖貽、李恍編劇,海政話劇團1962年首演)、《甲午風雲》(故事片,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杜梨編劇,林農導演,長春電影製片廠1962年出品)、《天京風雨》(話劇,費克編劇,王楓導演,江蘇話劇團1962年左右演出)、《林則徐》(故事片,呂宕、葉元編劇,鄭君裏導演,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李時珍》(故事片,張慧劍編劇,沈浮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等;此外還有根據民間傳說編寫的歌舞劇與歌劇電影《劉三姐》(喬羽編劇,蘇裏導演,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所有這些作品,在劇本文學性的追求上,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語言的提煉上,都有一定的成就,因而得到了當時觀眾的喜愛。但正如以上所指出的,它們都是“非個人性”的主流意識形態表述,無一例外地被高度政治化了。所以一旦觀眾的政治化情結淡化或消退,它們便不再如當初那樣受歡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