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1898—1968),原名田壽昌,湖南長沙人,早年留學日本,20世紀20年代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成為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曾為左翼戲劇和電影的重要活動家,在話劇、戲曲與電影的創作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田漢先後擔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人民戲劇》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裏直接領導著戲劇事業。1966年年初,其新編曆史京劇《謝瑤環》受到公開“批判”,“**”中被迫害致死。
新中國成立以前,田漢堅持“在野的戲劇運動”,保持了藝術家的獨立個性與自由心態,創作戲劇、電影近百部,以《獲虎之夜》《名優之死》和《麗人行》為代表,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此後,他創作和改編的戲劇作品,有的是趨時應製的時事宣傳,如《朝鮮風雲》(1950);有的是幼稚的烏托邦政治鼓動,如《十三陵水庫暢想曲》(1958);有的帶有明顯的圖解國家政策的傾向,如《文成公主》(1959);甚至經他之手改編的古典戲曲,如《西廂記》(1958),也被塗以“階級鬥爭”的色彩。在所有這些作品中田漢都注入了極高的政治熱情。
1958年,他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而創作的話劇《關漢卿》,雖然也依據階級分析和階級鬥爭的理論將戲劇衝突政治化,有悖曆史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藝術精神,未能更充分真實地表現出作為藝術家的關漢卿,但是由於創作者和戲劇主人公同為戲劇家,由於《竇娥冤》等關劇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為民請命”的鬥爭精神與田漢以藝術反抗壓迫、“為民請命”的戲劇生涯息息相通,劇中所描繪的人物及其命運還是扣人心弦的。同時,“反右”鬥爭給他的那種莫可名狀的壓抑感,於此也獲得一次宣泄的契機。可以說,田漢在關漢卿身上找到了自我。關於關漢卿生平的史料很少,田漢自己則有過許多被統治者禁戲和爭取戲劇創作、演出自由的經曆。根據自身的經曆和元代將“妄撰詞曲,犯上惡言”作為死罪的律條,田漢圍繞《竇娥冤》的創作與演出,虛構了關漢卿反抗權貴壓迫,不惜犧牲生命“為民請命”的戲劇故事。戲劇主人公與惡勢力誓不兩立,恰如“蒸不熟、煮不爛、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的性格特征,也是作者所仰慕的。38年前,田漢曾以“Violin and Rose”作為藝術與愛情的象征,這是他深藏於靈魂、表現於創作的終生情結。即使此劇誕生於教條主義盛行的年代,劇中女演員朱簾秀仍然能夠一麵不惜以生命激勵關漢卿的創作,捍衛他的藝術;一麵與他深深相愛。劇中“那種強烈的正義感,那種不可征服的是非之心,那種‘為民請命’的鬥爭精神,最後都要在‘Violin and Rose’的情結中被賦予一種‘情’的力量,被升華為撞擊靈魂的東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