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賓雁(1925—2005),吉林長春人。1943年讀高中時參加地下抗日鬥爭。1946年起先後在哈爾濱、沈陽等地從事教育和青年團工作。1951年調入北京《中國青年報》社。1955年開始發表報告文學作品。1957年成為“右派”。“**”後複出,發表了一係列影響巨大的報告文學。1985年當選為第四屆中國作協副主席。後移居海外。
1956年,劉賓雁發表了報告文學《在橋梁工地上》《本報內部消息》,在如何堅持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和現實主義原則方麵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在橋梁工地上》中的羅立正本來是一個富有青春活力的熱情的人,進城後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思想日益僵化,認為“不犯錯誤,就是勝利”。工地上的一號橋墩受到洪峰威脅時,他不及時組織工人搶救,而是一味打電話請示工程局,電話打通了,橋墩也被衝垮了。麵對如此巨大的財產損失,他無動於衷,甚至慶幸自己“電話總算打通了——不管怎樣,我請示過了”。《本報內部消息》裏的陳立棟與羅立正的性格特點表麵上看有所差別,但實質上同樣是一個官僚主義的形象。他不像羅那樣靠老本度時光,工作上總是勤勤懇懇,但“勤懇”的背後隱藏著的完全是一己之私:想盡一切辦法保住總編輯這個位子。他對上對下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態度:對上曲意逢迎,俯首帖耳;對下則專橫武斷,唯我獨尊,比如利用職權壓製勇於進取、敢說實話的黃佳英,生怕給他捅“婁子”。作品對羅立正、陳立棟等官僚主義者與曾剛和黃佳英等思想解放、銳意進取的實幹家之間的矛盾鬥爭的描寫,對執政黨幹部隊伍中的主觀主義、保守主義思想作風的大膽揭露,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對“幹預生活”的時代要求進行了有力而形象化的實踐。
《在橋梁工地上》等作品在寫法上也參照“批評特寫”進行了新的嚐試。“批評特寫”在蘇聯又稱“研究性特寫”或“分析特寫”,它允許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想象虛構。這種觀念突破了對真人真事的“報告”,強調對現實材料進行藝術加工,更重要的是加以作者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悟與判斷,突出矛盾鬥爭的尖銳性與複雜性,達到最大限度的真實。這種特寫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報告文學增添了新的樣式和新的表現手法。但是,我國大部分報告文學作家並不認同這種虛構、想象的報告文學藝術形式,以至有人稱它們是“突破了規格的短篇小說”。也應該注意到,囿於特殊的時代文化語境,這類特寫並沒有深入挖掘生活“陰暗麵”更為深層的本質,劉賓雁自己也認識到:當時把官僚主義、革命意誌衰退等僅僅歸結為“主觀性質的東西”,而“幾乎沒有看到它們無不植根於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因而使作品的思想深度受到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