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五節 李準和周立波

字體:16+-

李準、周立波、王汶石等人的農村題材小說在這一時期也頗為引人注目。

李準(1928—2000),河南洛陽(今屬孟津縣)人。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創作,主要作品有《不能走那條路》《蘆花放白的時候》《灰色的帆篷》《李雙雙小傳》《耕雲記》等短篇小說和電影劇本《吉鴻昌》《牧馬人》等。“**”後李準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原黃泛區人民苦難史為題材創作了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在藝術上有了新的突破。

《不能走那條路》是較早反映農村“兩條路線鬥爭”的作品,因配合當時的政治中心,宣揚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而獲得好評,李準也因此一舉成名。小說客觀上反映了剛剛獲得土地的農民,放棄祖祖輩輩買田發家的理想走上集體化道路的痛苦的心路曆程。創作於“雙百”方針期間的小說《蘆花放白的時候》《灰色的帆篷》,揭示了黨員幹部喜新厭舊的道德問題和農村基層組織弄虛作假的現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幹預現實”的勇氣。

創作於1959年的《李雙雙小傳》改編成電影後產生廣泛的影響。這篇小說的背景是1958年“大躍進”與隨後的人民公社運動,通過農村婦女李雙雙衝破丈夫的阻撓為集體辦食堂的故事,歌頌了所謂“三麵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由於作品將很大的筆力放在生動、細致地展現李雙雙與丈夫喜旺的矛盾衝突上,使得這個原本是圖解政治的作品具有了較強的可讀性和生活情趣。其中風趣幽默的夫妻吵架的場麵,北方農村質樸、火熱的家庭氣息,李雙雙性格的潑辣、爽快、倔強,喜旺的守舊、詼諧以及作品中洋溢著的單純、明快的格調,都是曆來被評論界所讚許的。而正是這些生活的小情趣與喜劇性的表層亮色,掩蓋了“三麵紅旗”下的巨大社會矛盾與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