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三、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2009):文學理論的轉型與發展

字體:16+-

“新時期”[1]是對從1976年(或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共產黨打倒“四人幫”、實行解放思想、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一個總稱。它是對此前十年“文革”時期的一次告別。從1978年起,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取代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在這種情況下,文藝界和其他各界一樣進行了反思。終於迎來了文學理論發展的最好時期。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到現在的,是文學理論轉型和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學術話語專業化、學術化,並且追求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化,西方文論的中國轉化。

從1978年到現在的30多年中,文學理論雖說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這成績是令人矚目的,因為文學理論終於實現了轉型,並開始了新的發展。這“轉型”可以概括為三個“轉變”:從一家“專政”式的獨語,轉變為“百家爭鳴”式的對話;從政治話語轉變為學科的學術話語;從非常態的中心話語轉變為自主發展的常態話語。這三種變化也可稱為對話化、學術化和常態化。這是在解放思想的旗幟下,依靠文論界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所獲得的豐富成果。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它。

下麵我試圖把這種轉型和發展概括為反思期、文學理論自主期和多元綜合創新期加以概要的描述。

(一)反思時期(1978—1984)

在新時期開始的時候,文學理論的反思從何開始呢?應該著重指出的是,從1962年10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開始就正式實行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基本路線,在中蘇論戰的背景下,在“反修防修”的背景下,毛澤東不但認為國際上階級鬥爭沒有解決,國內的階級鬥爭也很嚴重,甚至認為黨內領導人和領導集團也有搞修正主義的危險。從中蘇論戰、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全黨“以階級鬥爭為綱”,直至演變為“文革”。中國現代以來的政治文化具有極強的製約力和滲透力,政治文化改變了,各行各界都要跟著改變。“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直接影響到文藝理論。文藝理論理所當然也成為階級鬥爭的工具。凡是離開階級鬥爭的文藝理論都反動的,都在“文藝黑線”之內。因此,在“文革”結束之後,在新時期開始之際,文學理論界的“反思”盡管是多方麵的,如當時“形象思維”的討論(針對概念化)、“共同美”討論(針對文藝的階級性)、“真實性”問題的討論(針對單一的政治傾向性)和典型問題的討論(針對“樣板戲”的類型化、臉譜化),盡管也很重要,也解決一些問題,但都還不是根本問題。這個根本問題是關於文藝與政治關係的討論,即文藝是從屬於政治,還是要解除文藝對政治的從屬關係?文藝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呢,還是文藝對於階級和政治可以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才是要反思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