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職業心理與測評

第二節 職業價值觀的理論基礎

字體:16+-

一、職業價值觀的相關理論

學者們對職業價值觀的理論也做了大量的探討,主要有工作調整理論、職業生涯理論、界限協調論、擇業動機理論(張穎倩, 2007)。

(一)工作調整理論

羅奎斯特(Lofquist)和戴維斯(Dawis)在《工作調整》一書中提出了職業調整中的特質因素模型。工作調整模型認為:①人類的兩種需要(生物需要和心理需要)通過職業行為得以滿足,並由此而強化;②工作模式也有類似的“需要”,即選拔稱職員工以達到績效標準;③工作模式須同個體特點匹配,從而實現雙贏。戴維斯認為,個性結構是能力、價值觀、性別等因素的函數。在特定工作模式下,可以通過技能、能力傾向、個性結構三個變量預測個體的職業成功率。圖6-1以能力和價值觀為例展示職業決策的演繹過程。由圖可知,首先,要使個體能力與職業能力需求進行配比,同時還包括價值觀的配比;其次,檢驗配比結果是否滿足預期目標;最後,在備選職業中選取最優滿意度的方案。工作調整模型為後續研究建立了基礎,其精巧的構思通過明尼蘇達係列工具的施測得到體現。這些工具包括滿意度問卷、職業需求滿意量表、重要性問卷(測量需求傾向)、能力傾向題庫。盡管該理論隸屬特質與因素理論範疇,但與霍蘭德理論最大的區別在於注重理論的推演,滲透了更多過程論思想。

圖6-1 工作調整模型

資料來源:張穎倩.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自尊、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長春:吉林大學, 2007.

(二)職業生涯理論

休珀於1957年提出了職業生涯理論(life-span theory),他認為個體自我概念可以通過與之相適應的職業來表達。他最初根據年齡將個體生涯劃分為五個階段。

成長階段(4~13歲):在這一階段個體在社會環境受諸如父母、教師等人的影響開始形成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