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先生以扇芭蕉扇得名。扇芭蕉扇的人多著咧。茅草棚前赤膊乘涼的農人,誰不扇芭蕉扇?何以都無名而名獨歸先生?這不是偶然的。都市中眾人都扇團扇折扇,而先生獨扇芭蕉扇,人見先生即見芭蕉,見芭蕉即見先生,便不知不覺地將先生與芭蕉結了一個不解緣,久而久之,連先生的姓名都忘了,而芭蕉未忘,想到先生便想到芭蕉,想到芭蕉便想到先生,不得已,實在是自然而然的,大家便稱先生為芭蕉先生了。先生之所以在團扇折扇叢中扇芭蕉也並不是故意立異,實以芭蕉為用至大,不甘使它埋沒。客有問芭蕉扇於先生的,先生說:“我在烈日下跑路用不著戴帽;中途遇雨,不必張傘;走倦了隨地坐下有現成的墊子;半夜涼了蓋在小肚上比被兒輕便;熱得不可耐,一人扇扇而眾人共得清風;都靠著這把芭蕉扇。”芭蕉先生有友,在鄉下教孩子,平日不好管閑事,但鄉下阿鬥受人欺負,問計於友,友必盡心為他們盡策。友常搖芭蕉扇散步於山林中,故鄉人常呼他為芭蕉孔明,以示別於扇鵝毛扇之孔明。芭蕉孔明卒以屢打抱不平,得罪權勢,下獄,獄卒索錢,身邊無餘物,割愛以芭蕉扇送他。這芭蕉扇特大,先生路過獄卒家,作見獄卒方搖扇乘涼,認識扇為友物,以數倍之價向獄卒購來。今先生拿著在繁華都市中作逍遙的便是這把扇子。
[1] 本篇原載1931年9月14日《申報·自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