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造化鍾神秀——景觀美

(九)“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字體:16+-

杭州向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而杭州的出名又因其美麗的西湖(如圖8-20)。蘇軾的《飲湖上雨後初晴》是吟誦杭州西湖的千古絕唱:“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圖8-20 杭州西湖[20]

杭州是中國古代的著名都城之一,五代的吳越和南宋王朝都曾在這裏建都。西湖位於杭州城西,得名於唐朝。大唐之前,此湖有武林水、明聖湖、金牛湖、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等名稱,又因蘇軾的名句被稱為“西子湖”。

西湖,早在漢代之前是一個與錢塘江相通的淺海灣。由於潮汐對這個海灣日夜不停的衝刷,帶來了大量泥沙。退潮時水流減緩,泥沙逐漸沉積淤塞,變成了沙洲。在長期的積累擴展中,大海被隔斷,內側形成瀉湖,經過泉水、雨水的長期衝灌和曆代人工的疏浚治理,早期“西湖”才現雛形。到隋代,湖泊的形態基本固定。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鑒於西湖日漸壅塞,湖水幹涸,農田受旱,就組織民工大規模興修水利,疏浚西湖,築捍湖堤(後人稱白公堤)。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西湖葑草蕪蔓,當時任杭州知州的蘇東坡“募民開湖”,對西湖進行全麵整治,築長堤(後人稱蘇堤),建三塔,使西湖麵貌煥然一新。至明朝,西湖年久失治,雜草叢生。當時的杭州郡守楊孟瑛又浚湖開拓,使西湖重放異彩。正如《西湖遊覽誌》所說:“西湖開浚之績,古今尤著者,白樂天(居易)、蘇子瞻(東坡)、楊溫甫(孟瑛)三公而已。”可見,西湖美景是自然與人力的共同創造。

西湖風景可概括為一湖(西湖)、二峰(北高峰、南高峰)、三泉(虎跑泉、龍井泉、玉泉)、四寺(靈隱寺、淨寺、聖因寺、昭慶寺)、五山(寶石山、孤山、玉皇山、吳山、鳳凰山)、六園(湖濱公園、柳浪聞鶯清波公園、花港觀魚公園、太子灣公園、曲院風荷公園、中山公園)、七洞(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紫雲洞、金鼓洞、黃龍洞、靈山洞)。作為西湖主景區的西湖(如圖8-21),略呈橢圓形,環湖15公裏,湖水清碧如玉,平均深度近2米。湖內有島嶼、長堤。兀立山中的孤山,是西來的天目山伸入湖中的餘脈,東西狹長,形如水中臥牛。山的東麓有白堤與湖岸相接,是西湖的文物薈萃之地,也是賞湖的最佳處。蘇堤、白堤縱橫湖上,宛如兩條綠色緞帶漂浮在清淩淩的水麵上。湖的四周繁花如錦,綠樹濃蔭,數不清的亭台樓閣隱現花樹叢中,似一個巨大的花環衛護著一湖秀山,使西湖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