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長江及其支流與鄱陽湖的水波浩淼之間的廬山,又名匡廬,是一個由斷層作用而升起的塊狀山,由於突出在平原上,所以顯得高峻挺拔。廬山群峰林立,山穀縱橫,陡崖斷壁,峽穀岩洞,瀑布流泉,再加上森林密布,雨量充沛,使廬山長年雲霧繚繞,變化無窮,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是對廬山瀑布的千古絕唱。蘇軾的“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則概括了廬山的神靈鍾秀,而朱熹的《廬山臥龍庵記》中對廬山的水石之美這樣寫道:“至於幽深險絕,皆有水石之美也。此庵之西,蒼崖四立,怒瀑中瀉,大壑淵深,凜然可畏。有黃石數丈,隱映連屬在激浪中。視者眩轉,若欲蜿蜒飛舞,故名臥龍。此山水之特勝處也。”
廬山曾是古代詩人、隱士的樂園,也是道人佛僧的修行地,更是現代政治人物風雲一時的舞台。因而給這片雲遮霧繞的山巒增添了說不盡的魅力,更使它以文化名山著稱於世。
毛澤東的《登廬山》一詩不僅寫出了廬山的山水勝景,還囊括了廬山的文化名人:“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這裏的陶令即我國晉代著名的大詩人陶淵明,他曾隱居廬山,他的《桃花源記》據說是以廬山的康王穀為原型的。陶淵明在廬山上還有許多遺跡。陶淵明愛酒,廬山上留下了他醉後偃臥的片石,石上凹處,據說是他留下的身影,旁邊還有耳跡、吐酒痕,故名為“醉石”。清人袁枚說:“先生容易醉,偶爾石上眠。誰知一拳石,豔傳千百年。”胡適的《淵明與五柳》一詩,寫出了陶淵明寧折不彎的人生態度:“當年有個陶淵明,不惜生命隻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棄官回來空兩手。甕中無米琴無弦,老妻嬌兒赤腳走。先生吟詩自嘲諷,笑指籬邊五株柳:‘看它風裏盡低昂,這樣腰肢我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