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造化鍾神秀——景觀美

(四)七夕的傳說

字體:16+-

在廣袤的天空中,有著無數的星星。夏夜繁密的星光組成一條白茫茫的星帶橫貫南北,我國古代稱為“天河”,在天文學裏稱為“銀河係”。在天河之西的星座中,有一顆發出青色光輝的明亮的星,就是織女星;天河東部與織女星座遙遙相對的一顆明星,放射著橙黃色的光芒,它就是牽牛星,民間稱牛郎星。織女星旁有四顆小星,組成平行四邊形,像織布的梭子,牛郎星的旁邊有兩顆小星,構成一副擔子,像是牛郎帶著兩個孩子。

七夕節基於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古老神話。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類社會有了紡織業,結合對天文的認識,關於牽牛、織女的故事逐漸萌生出來。西周的民歌《詩經·小雅·大東》中,人們已經把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耕織生活聯係起來了。戰國至秦漢,牽牛星、織女星被人格化。他們分別居住於天河兩岸,還沒有發生聯係。

進入漢代,封建製度已經完備,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模式反映到對星象的想象上,就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有詩雲:“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中所描寫的牛郎、織女雖已互有愛慕之心,但被清清淺淺的天河相隔,連說句話都不可能,隻能隔岸相望,默默相思。善良的人們想方設法讓他們相會,於是編出了鵲橋渡天河的傳說(如圖2-3)。相傳漢文帝的皇後即竇太後在少女時期頭發稀少,因此受家裏人歧視,每逢七夕之夜,家人紛紛走出家門去看織女渡河與牛郎相會,卻不讓她出去。漢武帝時,在長安昆明池畔安放了大型牛郎、織女雕像。可見,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已存在於漢代民間傳說之中。除此以外,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廣泛見於漢代的文學藝術中。班固在《西都賦》中寫道:“集乎豫章之完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海之無涯。”張衡在《西京賦》中寫道:“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阯……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蒙汜。”河南南陽的一塊東漢的畫像石,右上方刻有河鼓三星,其下刻畫叉腿而立的牛郎,他右手高舉鞭子,左手緊握韁繩牽著牛,左下方有四顆星作為二十八宿的女宿,其中還繪有一位挽著高髻作跽坐狀的婦女形象,即織女,形象極為生動。這些傳說與文學藝術反映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已經形成,因而與他們的愛情相關的七夕節也基本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