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金元之際理學北傳的關鍵人物,關於趙複的存世資料極為有限,非但他的生卒不為後世所知,即便其在北方傳播理學的活動亦語焉不詳。因而,關於趙複的一切研究,不得不從輯錄他的遺著和相關文獻入手。
一、趙複遺著與相關文獻
趙複,字仁甫,號江漢,學者稱江漢先生。德安府雲夢縣(湖北雲夢)人。明修《元史》,將趙複列為《儒學列傳》的第一位學者,明確指出“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趙複始”。[1]《宋元學案》收錄趙複於六篇元代學案之首的《魯齋學案》,且作為北方理學之源而列於案主許衡前,並加按語雲:“河北之學,傳自江漢先生,曰姚樞、曰竇默、曰郝經,而魯齋其大宗也,元時實賴之。”《靜修學案》亦曰:“靜修先生(劉因)亦出江漢之傳,又為別一派。”[2]充分肯定了趙複北傳理學對元代的巨大影響。
然而,這位金元之際開北方理學風氣之先的重要人物,傳世的文獻資料卻非常有限。據《元史》記載,趙複到燕京後,曾編撰傳道圖、條列書目、《伊洛發揮》《朱子門人師友圖》《希賢錄》等四種著述,向北方學者介紹理學道統論及程朱學派的宗旨與學傳。同時,趙複詩文在元代多有流傳。如元前期翰林學士承旨劉敏中,因拜讀趙複《最樂堂記》一文,而作詩以記之。[3]元中期蘇天爵編輯《國朝文類》,收錄趙複詩文各一篇。至正前期任國子助教、翰林應奉的林希元,品評“國朝群公之文”,首列趙複,並高度讚譽:“趙江漢如星鬥著天,行列森羅,而光氣煥發。”[4]吳萊詩作言及“安陸(趙複)遺稿”,曾被姚樞門人崔仲德收存。[5]元末熊夢祥《析津誌》,更明載趙複“有文集行於世”。[6]遺憾的是,趙複的上述理學著作均未能保存,其遺稿、文集,明清書目亦全無著錄,當早已散佚無存。有幸傳世的散篇詩文,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之中,難以尋檢。至於趙複生平,除《元史·儒學列傳》有一篇七百字的簡要傳記外,其餘亦散見於元人文集、筆記和史著。由於資料的散失,不僅趙複在南宋的家世、學傳無從知曉,甚至他到北方後的經曆、交遊和傳播理學情況亦難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