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四年八月,吳師道病卒於蘭溪家中,除經史著述外,還留有詩文集20卷。
吳師道早年留心記覽,刻意詞章,又與黃溍、柳貫等名家迭相唱和,黃溍稱其“才思湧溢,亹亹不已,時出為詩歌,清麗俊逸,人多誦稱之”。[1]晚年益致力於文章,陳旅評其文風“紆徐委折,含蓄思致”,意境深邃。[2]《四庫全書總目》亦推崇師道詩文具有法度,可“褎然升作者之堂”,“與講學家以餘力及之者迥不同耳”。[3]而吳氏文章的主旨,則多在推明紫陽朱子之學。黃百家《北山學案》案語,將雙峰饒魯與北山何基這兩支朱學高弟黃榦的學傳相比較,指出饒魯後學雖也有錚錚一時者,然再傳即衰微不振。而北山一派,非但王柏、金履祥、許謙“純然得朱子之學髓”,而且柳貫、吳師道等後學又能“得朱子之文瀾”,所以,“數紫陽之嫡子,端在金華也”,充分肯定了師道接續北山學統、以文章羽翼朱學的功績。[4]可以說,吳師道的詩文集,在元代學術史和文學史上,皆有其價值。
吳師道集原名《蘭陰山房類稿》,凡賦詩9卷,文11卷,另有《附錄》1卷,收錄元張樞《元故禮部郎中吳君墓表》、杜本《墓誌銘》二文,是至正四年師道卒後,其次子吳沉所編。至正六年九月,友人黃溍作序,稱《吳正傳先生文集》,是以師道之字題名。至正中刊版行世,改題《吳禮部文集》,則因其致仕時元朝授予禮部郎中,故以官名集。元刊本版式為半頁十六行,行二十四字,卷前附有《吳先生小像》及《蘭陰山人自讚》。至正刊本清代尚有孤本存世。嘉慶三年(1798),長洲藏書家黃丕烈購得曾經清初季振宜收存的至正本《吳禮部文集》,作《題識》一則,指出當時該本已有闕佚,卷首序文脫落,卷14亦缺第十八頁,然無他本可補。[5]黃氏藏本後經汪士鍾藝芸書舍流入陸心源皕宋樓,陸氏為作跋文二則,統計是集收錄詩文“共九百六十首”,比全本僅差兩首,說明元刊本殘佚尚少。[6]其後,陸氏藏書由心源之子售往日本,收貯《靜嘉堂文庫》,元刊本《吳禮部文集》國內遂不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