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務策與經史策
根據科舉程式對策試類型的劃分,元後期策問可分為時務策與經史時務策(簡稱經史策)兩類。前者一般是單就朝廷時政設問,基本不涉及經史,策題較短,問題明確,主要考察舉子是否具有洞悉天下民隱及政事利弊的識見與才能;後者則要在經學、史學的領域內命題,或考察經史的理解與辨析,或由經史推問時政,策題相對較長,問題複雜,舉子非有較深的經史修養則不能應答。
所以,延祐以後各級科舉考試的策試題目,往往會標明考試的等級與對象,以示區別。如金華學者黃溍文集中保存的科舉策題,就有《會試漢人南人策問》1道,上都、江浙《鄉試蒙古色目人策問》2道,江西、江浙《鄉試南人策問》2道。[1]蘇天爵文集亦有《廷試漢人南人策問》《擬廷試蒙古色目策問》各1道。[2]有些學者的策問,雖然沒有明確標識,但從策問形式與命題範圍,還是可以判斷其類別。以下試舉兩道廷試策問為例,分析時務策、經史時務策的各自特點。其一:
文武之道,有國家者不可偏廢也。文藝對策,取學問之士,我朝已行之矣。獨武舉未講,非所以備文武之道也。方今四海億兆之眾,蘊畜才能者,豈無其人乎?夫武職子弟,襲受世賞,衣食為事,遊媚富貴,使之將萬人,率千夫,其於功勳之裔,則至厚矣。國家何賴焉!茲將議立武舉,以求草澤弓馬膂力之夫,謀略技能之士,以應武選,其策何先乎?必功勳世臣之裔,草澤有能之人,兼用並置,仍不戾於時宜,何者為便益之道乎?子大夫學通今古之製,褎然來廷,其悉以對,朕將親覽焉。[3]
廷試僅考策一道,是以皇帝的名義出題設問,將朝廷的大政方針,考問經由禮部會試選拔出來的進士,鑒別他們的政治識見及才能。因而,廷試是科舉中最高級別的考試,也是最重要的策試。根據延祐以來的命題規製,先期由讀卷官擬定策題四道,“繕寫進呈”,由“禦筆點用其二”。[4]泰定四年,馬祖常以太子左讚善、翰林直學士充廷試讀卷官,擬定廷試策問二道,此為其第一策。策問提出,元朝武職,以功勳子弟世襲受賞,年久弊生,惟以衣食遊媚為事,不堪任使。如今朝廷已興文舉,又議立武舉,希望進士對武舉設置提出合宜的措施,以便功臣世裔與草澤武士能夠兼用並置,去除積弊。這是希圖對傳統軍事製度進行改革的大膽設想,雖然元朝未能實行。馬祖常為色目人,延祐首開科舉,馬氏鄉試、會試皆第一,廷試因必以蒙古人居榜首,故屈居第二,由此名動京師。[5]他的兩道廷試策問都很簡潔明確,字數在二百至二百五十言之間,一議開武舉,一討論吏治與刑法,都是隻問時政,不涉及經史,是比較典型的考問蒙古、色目進士的時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