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稱自己的閱讀資源多來自西方。“中國的東西我隻是翻一翻,還沒有比較係統地去研究中國的文化。但我總體上感覺中國應該更多地去學西方的東西。中國自己的當然要發揚,但有很大的弱點。”周國平還反對過分強調民族性這個東西。他說:“首先,人是分層次的。在根本的層次上,人首先是一個人,是個人,其次才是民族國家的一員,是文化傳統的一員。你不能用民族文化的層次去反對人類的層次,這就是根本的錯誤。在一個人類的前提明確了之後,在這個前提下,你當然可以談你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了。”
周國平的閱讀經驗非常豐富。他在北大讀書的時候,涉獵廣泛。他曾在郭世英的推動下,讀了大量俄羅斯文學,幾乎讀了屠格涅夫的所有中譯本。當時郭喜歡讀陀斯妥耶夫斯基,周則喜歡讀托爾斯泰。“後來的昆德拉的作品,我也很喜歡。”關於哲學書,周國平說他喜歡那些不是很體係化但是卻很有靈感的哲學家,比如尼采、蒙田、帕斯卡,他們都屬於這種類型的哲學家。他還喜歡叔本華,叔本華是非常體係化的,但他真正精彩的東西不是體係化的東西,而是靈感化的東西。“我對康德興趣很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源頭性的哲學家,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源頭。我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上下過工夫,但他的體係太體係化了,所以許多東西很勉強。”
周國平說,他讀書不像某些人那樣,對某些書有比較忠貞的愛情,愛上哪個作者就永遠不變了。他也沒有戲劇化的經曆,比如一本書改變了一生這樣的事情。這表明他基本上是一個靈活的不迷信的閱讀者。
周國平認為,一個人要讀書,最好要讀經典,讀大師。現在的出版物很多,勵誌類和財富類的書籍是最流行的,大量的書以相同的方式擺放在書架上,會讓人產生錯覺,使讀者認為這些書的質量和地位都是相同的,因此難以鑒別。書太多了,既是好事,又是壞事。不過與過去的年代相比,值得讀的東西還是不少。“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一定的閱讀基礎,真的會眼花繚亂,所以在這個時代做一個閱讀者,就要把底子打好,底子好了就可以區別什麽是好書什麽是壞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