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沒有比日本電影《入殮師》更適合這個單元教學的了,雖然“入殮”僅僅是喪葬儀式中的一個環節。人類繁複多彩的喪葬禮俗,以及這些禮俗的心理、文化和社會意義,顯然非“入殮”所能涵蓋。但是,這部電影之所以適合教學,是因為它通過“入殮”儀式,講述了生命與死亡的故事,人的故事,在心靈裏發生的故事,它展現了“儀式”這種高度程式化的東西與人性的聯結,與人類生命傳承的聯結。也難怪它會在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大獎,並在第81屆奧斯卡上斬獲最佳外語片獎。
故事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個會拉大提琴的入殮師。據說,這並非最早的設定,而是編劇小山薰堂一邊聽著馬友友的音樂一邊寫劇本時產生的靈感。大提琴手—入殮師,這兩者的差異讓影片變得很文藝,加上演員細膩的表演、久石讓**氣回腸的配樂,整個故事言語不多,卻充滿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冰冷的死亡也通過“入殮”重新有了溫度。
故事是從小林大悟賣掉大提琴、帶著妻子離開東京回老家開始的。這個日本版的“逃離北上廣”的故事有一個“前傳”:父親曾在那個鄉下的老屋開過一家咖啡店,後來和情人玩了人間蒸發。悲傷孤獨的媽媽,把老屋改建成小酒館,獨自把兒子養大。
原本以為今後的人生將是拉著大提琴和妻子走遍世界,但殘酷的演出市場讓大悟的音樂夢很快就破碎了,他不得不把借錢買的昂貴大提琴重新賣掉。賣掉大提琴時,他卻感到不可思議的輕鬆,“自己以前的夢想,可能根本不算是夢想吧”。
回到鄉下後,一則廣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幫助旅行,高薪短工時。大悟來到NK代理公司麵試,社長佐佐木生榮二話不說就決定聘用大悟,但卻對工作內容避而不談。在大悟的再三追問下,佐佐木社長終於道明:是入殮(Nou Kan)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