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看完《死亡詩社》後的第一種感受,是難受得不想說一句話。
兩個鏡頭,刺痛了我的心。
第一個鏡頭:尼爾麵對父親對自己出演話劇的阻撓,隱忍了很久,從嘴角擠出了一句話“Yes,Sir”——認命與服從。
第二個鏡頭:尼爾與父母正麵衝突時,吼出來的一句“我要告訴你們我的感覺”,但他最終說出的感受就是簡短且簡單的一個單詞:“Nothing”。
尼爾到最後仍然沒敢找回自我。然後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做了看似最有力實則最無力的反抗。
倘若是我們,我們會選擇什麽方式去應對重要他人的請求?如果選擇絕對的理解與接受,那麽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生命就不是我們的了?(陸:問得真好。我們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之間,究竟是個什麽關係?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否就意味著我們隻能按照他們的願望生活?)前幾天微博上一直在刷的“你不在家時你知道父母是怎麽樣的麽”主題圖,以及托福考試前一周微信朋友圈瘋狂刷屏的“父母在,不遠遊,若遠遊,必有因”這些,又是不是一種變式的道德綁架?而我這樣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又是不是一種沒心沒肺、不知感恩的表現呢?我們到底被什麽所束縛,僅僅是體製麽?或許我們同樣不能以正確的方式麵對尼爾所麵對的衝突,隻是因為我們還沒遇到,或是在我們的生活曆程裏埋伏著的矛盾與衝突並沒有像他的那樣劇烈。(陸:看到“感恩”這個詞的時候,心裏又是一震!作為一個母親,我知道生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當我做出這個選擇時,意味著我同時選擇了承擔由此而來的所有辛苦、挑戰和風險。孩子並未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如果我讓她感受到了愛和家庭的溫暖,我相信她也會形成對我的自然的情感。但這並非出於外界教化的“感恩”。我一直覺得,親子之間需要形成的是自然的情感,而不是道德化的“感恩”,道德化的感恩是對孩子的情感綁架。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與情感往往是複雜的,很多孩子受到父母有意無意的傷害,卻在“感恩”的教育下無法言說,真的是很痛的事情!這也會給兩代人都帶來痛苦,如電影中的尼爾一家。兩代人之間,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平等對話嗎?我相信能,隻是需要很多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