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二、喜劇的內涵指向

字體:16+-

喜劇的內涵指向應如何?或者說:喜劇應該對生活采取什麽態度?對此,亞裏士多德說:“喜劇是對於比較壞的人的摹仿。”[8]亞裏士多德學派佚名的《喜劇論綱》中寫道:“喜劇是對於一個可笑的、有缺點的、有相當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別林斯基也如是理解:“喜劇描繪生活的否定方麵。”魯迅的名言更為眾人所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馬克思則從社會曆史層麵理解喜劇的內涵:“現代的舊製度不過是真正的主角已經死去的那種世界製度的醜角。曆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世界曆史形式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喜劇。……曆史為什麽是這樣的呢?這是為了人類能夠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

上述種種,基本說的是同一內涵:喜劇表現的應是生活中被否定的、已經沒有價值的、即將死亡(或將被淘汰)的人物與社會現象。就是說,喜劇隻應建立在對社會生活中醜惡的、反動的、病態的、有缺點的人事情景基礎之上,其主要的武器自然也就隻能是諷刺。

還有另一種與之相對的理論,就是專門針對“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喜劇創作”而言的。其大體意見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應該大力提倡歌頌型喜劇創作,充分表現社會製度的優越性、人民群眾美好的道德情操,以鼓舞、教育我們的觀眾(人民)同心同德、積極奮發地奔向美好的明天。而對那種特意采用諷刺、嘲弄等手段,對社會生活的陰暗麵或醜陋人事進行指斥性、批判性的否定的喜劇作品,則應極力反對、禁止乃至批判。這種觀念,在蘇聯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在我國極“左”思潮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曾“甚囂塵上”,如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期對摹仿果戈理《欽差大臣》的諷刺喜劇《假如我是真的》的禁止與批判,即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