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既然是表現社會生活中的光明與黑暗、美麗與醜陋、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凶殘……的強烈衝突,並以前者的失敗喚起觀眾特定審美情感(“悲”)的藝術,因此,在具體的劇情編織中,一定要通過各種藝術表現手段,使觀眾堅定不移地站在作為正麵形象的悲劇主人公一邊,使觀眾通過劇情的發展,漸漸接受、同情、愛戴他(或他們),甚至完全進入劇情,與主人公“感同身受”乃至“融合為一”。也隻有這樣,當主人公最終遭到不應有的毀滅時,觀眾才能產生強烈的“悲”(悲苦、悲傷、悲憤、悲恨等)的審美感受。
當悲劇主人公是純然理想化的正麵形象,而對方是絕對的反麵形象時,上述效果很容易達到。比如在影片《林則徐》中,主人公被塑造成十全十美的正麵人物形象:他一心為公,毫無雜念;他抗敵禁煙堅決果斷,而對黎民百姓則關心備至、視若親人;他機智幹練、明察秋毫,又大智若愚、忍辱負重……總之,確是一個完全令觀眾敬仰、愛戴的英雄人物。而與之相對的一方,無論英國商人的氣焰囂張、狡猾殘暴,我國大臣的利欲熏心、爾虞我詐,還是朝廷的昏庸黑暗、猜忌防範……都是十足的反麵形象,無不令人憤恨、唾棄。於是,當林則徐最終被“毀滅”時,整部影片的悲劇品質就營構成功了。
而在對方並非十足惡棍、凶魔的劇情中,就要小心在意了。
如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封建專製的代表、一家之長的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時,就很精確地注意了正麵人物與反麵人物在觀眾心目中的既定位置,盡管周樸園並非屬於那種讓人一見就憤恨、反感的形象,但觀眾對悲劇中正麵形象的同情與支持卻大大超過對周樸園的理解乃至體諒。在劇中,周樸園雖然是反麵形象的總代表,但作為具體的人物形象,他也不時愧疚地懷念被自己傷害過的侍萍;他雖然是壓抑繁漪的劊子手,但作為丈夫,也並不是一味地專橫殘暴,而往往以關心、勸慰的口吻講話,尤其是當觀眾已經知道繁漪與周萍有私情之後。但畢竟,他的虛偽造作、他的殘忍暴虐、他作為封建專製統治者代表的總體本質,以及他對出現這場家庭(實際上是社會的縮影)悲劇不可推卸的終極責任,使觀眾對他的理解、體諒(如果有的話)絕不可能超過對他的憤恨與仇視。相反,侍萍、繁漪、周萍等正麵人物,雖然均有著各自這種那種的弱點、病態乃至弊端,但觀眾在總體上對他們的肯定,卻是不容置疑的。也隻有這樣,當正麵形象群體都因周樸園的存在而最終“毀滅”時,觀眾的“悲”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