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三、“悲哀”品格的悲劇

字體:16+-

這類悲劇也可稱為“病人悲劇”。

這類劇作中的主人公,往往是處於一種麻木愚昧的、懵懂茫然的,或畸形變態的人生態勢中,他們對壓抑、淩辱、剝削、欺騙自己的黑暗社會、邪惡勢力雖有著本能的反感、厭惡,也有著改變自身環境的朦朧願望,但是他們或者缺乏明智的理性認知而誤入歧途,或者以反常乃至乖戾的舉止行動作病態的衝撞,當然,其結果一樣都是失敗與毀滅。這種毀滅,可稱之為“懵懂中的毀滅”。這類悲劇整體的審美價值在於:觀眾雖不能完全認同、支持他們的具體行為,卻能寬容、理解、同情他們的現實境遇,因而對他們的失敗或毀滅能產生一種深沉的“悲哀”,進而獲得某種人生覺悟與社會反思。

像我國影片《阿Q正傳》:貧苦農民阿Q處於封建宗法社會的最底層,飽受著各種各樣的欺淩侮辱、盤剝壓榨,他也不滿於自己的現實處境,但其身上根深蒂固的“國民劣根性”使他不可能作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反抗,於是或者以“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地病態地**,或者懵懵懂懂地也去“革命”,結果反而糊裏糊塗地“革掉”了自己的腦袋。尤為可悲的,就是在自己的死亡判決書上畫圈的時候,也仍未覺悟:不但不為自己的人生即將毀滅而悲哀,卻隻為自己不能畫圓那個圈而充滿遺憾!阿Q不是“壞人”,在他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之流發生各種程度衝撞的時候,觀眾雖不無搖頭,卻總還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因此對他的終於被毀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也便有了一種“悲哀”的感受,尤其再連及現實社會眾生相,以至自身的性格深處與阿Q的某些病態的相同,就更有覺悟與反思的內容了。

這類悲劇,在國外相當多的影片中,又以另一種風格非常引人注目地體現出來,這就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反映所謂“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苦悶的一代”以及“非常格”的乃至變態的極端行動或人生表現對束縛、壓抑他們的社會作畸形、病態的衝擊或抗爭,而終於被無情毀滅的影片。如果說,阿Q們體現的是一種“非英雄”,那麽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則大多屬於一種“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