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一、“三叉戟”會議——美方戰略占據主動的轉折點

字體:16+-

但是,這一次美方吸取了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準備不夠充分的教訓,針對英方的建議已事先製訂了詳盡的應對方案。在“三叉戟”會議上,因日軍的反應難以預知,美方提出未加時間限製的對日戰爭的6個階段:

1.中國人力圖改善中國戰場的形勢,美國人則打通進入西裏伯斯海(Celebes Sea)的交通線,英國人在中國和美國的支持下嚐試收複緬甸。

2.美國將擔負主要角色,收複菲律賓;英國在馬六甲海峽展開作戰行動;中國則準備進攻香港。

3.在中國軍隊進攻香港期間,將得到進入中國海北部的美軍的援助,在馬六甲海峽作戰的英軍也能分散日軍的兵力。

4.英、美、中三國準備以中國為基地對日展開壓倒性的空襲。

5.空襲行動進入高峰階段。

6.在其他兩國的協助下,以美軍為主力進攻日本本土。

接著,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就1943—1944年對日作戰行動提出具體方案:

1.在中國境內或以中國為基地展開空中作戰行動。

2.在緬甸采取行動,以增加對中國的物資供應。

3.將日本人驅逐出阿留申群島。

4.占領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

5.占領所羅門群島、俾斯麥群島以及尚在日軍控製下的新幾內亞地區。

6.針對日軍交通線實施作戰行動。

金指出,所有的作戰行動旨在切斷日軍的交通線和早日收複菲律賓,而決定性地打敗日本艦隊和占領馬裏亞納群島是取勝的關鍵。[22]

另外,美方堅決主張不能因地中海行動耽誤太平洋戰場的作戰行動,聲明太平洋可能出現一種形勢,迫使美國更加努力維護它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即使以犧牲歐洲戰場為代價。參謀長聯席會議達成如下一致意見:如果早日發起對日大規模攻勢能夠更快地結束整個戰爭,那麽“德國第一”的大戰略應當調整。[23]麵對美方如此堅定的立場,英方同意了美方的上述太平洋作戰計劃,但在“安納吉姆”行動上,英方同樣寸步不讓,雙方爭論的焦點便集中在“安納吉姆”作戰行動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