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一、英美作戰責任區的劃分

字體:16+-

在“阿卡迪亞”會議上,英美兩國以“W.W.1”(“ABC—4/C.S.1”)文件的形式確定了雙方今後的戰略走向,重申了“先歐後亞”的大戰略。關於遠東部分是如下規定的:

首先,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的安全必須得到保障,中國的戰爭努力應得到支持。其次,必須獲得最終能夠對日本發起攻勢的有利條件。因此,我們眼下的目標必須是守住:

(a)夏威夷和阿拉斯加;

(b)新加坡、東印度群島屏障和菲律賓群島;

(c)仰光和通往中國的路線;

(d)西伯利亞的沿海省份。

必須將守住上述地區所需的最少兵力作為共同討論的一個事項。[2]

為此,1942年1月10日在印尼爪哇匆匆建立起美、英、荷、澳聯合司令部(“ABDA”),英國的韋維爾將軍任總司令。然而,在日軍淩厲的攻勢下,馬來亞、新加坡、緬甸和菲律賓相繼失守,“ABDA”戰區遭到分割,美、英、荷、澳聯合司令部根本來不及發揮真正的作用,就於3月1日解散。

麵對遠東支離破碎的戰局,明確劃分英美兩國在太平洋戰場的責任成為當務之急。由於英國在歐洲、北非和中東窮於應付,美國在太平洋戰場起主導作用將成為必然。2月18日,即新加坡陷落後的第三天,羅斯福致電丘吉爾:

據我看來,由於我們的地理位置,美國相對於你們來說能夠更好地向右翼提供增援,我認為美國理應承擔起立即增援的主要責任,並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主要的基地來維護和使用……英國最好準備增援緬甸和印度,我認為你們應當承擔起這些地區的責任。我們將盡自己可能的方式來援助你們,就如你們在右翼援助我們那樣……由於“ABDA”戰區的大部分可能失守,頻繁的作戰行動很快將出現在西麵的緬甸地區和東麵的ANZAC,這將導致重新考慮“ABDA”的指揮係統和進行人事變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