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二、彌補海軍缺陷

字體:16+-

然而,上述形勢在1930年倫敦海軍會議後發生了變化。這次會議上英、美、日三國簽署了《限製和裁減海軍軍備的國際條約》,作為對1922年《五國海軍條約》的補充,三國驅逐艦的噸位比是10∶10∶7,潛水艇的噸位比是10∶10∶10。[87]美國在非主力艦方麵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地位,英國巡洋艦50艘,比美國多1艘,低於英國海軍部會前70艘的要求。日本在非主力艦方麵突破了與英美主力艦5∶5∶3的框架,並在潛水艇方麵爭得與英美對等的地位。但是,法國要求與會國以條約的形式給予它安全保障,意大利則要求獲得與法國同等的海軍地位,這兩個要求都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法國和意大利拒絕簽字,不受條約的約束。

5月13日,首相麥克唐納在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發表演說,盛讚此次海軍會議消除了軍備競賽,又給政府節省了大筆開支,但在隨後的討論中遭到海軍上將泰勒(E.A.Taylor)的批評。泰勒指責倫敦條約的簽訂是“對國家的背信棄義……在與美國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是在我們實際需要的基礎上參加這次會議,是一個極大的錯誤”[88]。泰勒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因為英國海軍的地位進一步遭到削弱,而戰時以海軍為基礎的經濟封鎖以及對歐洲和自治領承諾的義務,都要求英國應該擁有比美國更多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特別是當意大利和德國成為英國的敵人的時候,這種弱點更加突出。此外,意大利和德國不受該條約的約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建造新型的現代化戰艦,而英國則受條約所限,戰艦現代化更新顯得滯後。

“10年規則”廢止後,在1933—1936年間,新成立的國防需要委員會共向內閣提交了3份“彌補國防缺陷計劃”報告,闡述這一時期英帝國的國防戰略和各軍種的發展計劃,以彌補“10年規則”時期由於經濟困難和裁減軍備導致的國防缺陷。3個報告基本都得到了英國內閣的批準並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