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上帝的聲音——評《金陵十三釵》的配樂

字體:16+-

大家都知道張藝謀新片《金陵十三釵》裏有一個貝爾,是好萊塢大明星,奧斯卡金像獎得主,但較少人知道影片中還有一個貝爾,他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約舒亞·貝爾。誠然,兩個貝爾的英文名拚法不盡相同,但約舒亞·貝爾的作用不可小覷,他那如泣如訴的琴聲穿插在影片中,尤其是關鍵場景,仿佛是一個曆史的探究者和旁觀者,又好像是觀眾情緒的化身。

貝爾的音樂以及影片中多數配樂均出自旅法作曲家陳其鋼先生之手。陳先生跟張藝謀導演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99年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結出最為豐碩的成果。之後,陳先生又為張導的《山楂樹之戀》配樂,從此涉足電影音樂。但《山楂樹之戀》的愛情主題酷似奧運主題歌,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潛意識中的自我借鑒。《金陵十三釵》的配樂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從北京奧運找到源頭,這不僅是因為奧運一結束他倆便進入了《金陵十三釵》的籌備,更因為該片跟奧運主題歌同樣采取了逆向思維,用音樂來反襯畫麵,而不是推進或強化畫麵的內容。

典型的電影音樂采用瓦格納式的主題動機,為主要人物及事件譜寫各有歸屬的音樂旋律,然後在該人物出場或該事件發生時,加以巧妙地配合,以幫助展現人物心理,烘托氣氛。《金陵十三釵》的音樂基本上不屬於描述性質,如果一定要說它代表了某個人物,那麽這個人物應該是上帝。影片的音樂風格空靈飄逸,帶有一絲宗教的聖潔。這跟故事的發生地產生呼應。教堂是靈魂的避風港,是擺脫雜念、追求崇高的地方,但此時此刻它見證著殘酷的殺戮和獸行。殘忍,在崇高的映照下顯得更為殘忍;崇高,在殘忍的反襯下也格外崇高。

影片中的畫外音樂站在一個神祇的立場,無論是拉丁文的聖歌,還是陳小朵飄忽的女聲,均像是教堂的建築,見證著暴行,滲透出悲憫,仿佛在訴說:“這裏發生的一切,老天都看在眼裏!”同樣的反差手法也見於士兵的犧牲和兩位妓女的被害場景。音樂舍棄了常見的激越與憤恨,而是從血與淚中超脫出來,用最柔軟最優美的聲音,來試圖撫平現實的累累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