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福萊(1845—1924),法國19世紀作曲家,大名鼎鼎的聖-桑的學生,他的作品較遲得到認可,其中最傑出的當屬《安魂曲》。我買下了莫紮特、威爾第等人的《安魂曲》後,又購進了一版切利比達克指揮的福萊《安魂曲》。我比較了一下三張《安魂曲》的錄音長度,威爾第最長,104分20秒;莫紮特居中,68分38秒;福萊最短,僅46分51秒。在切利比達克指揮的莫紮特《安魂曲》之前曾聽過幾個版本,但都沒能善始善終,因為合唱類作品不像交響樂那般打動我,切利比達克指揮的《安魂曲》則讓我感動於用人聲可以表現這麽好的音樂。一位知名的演唱家說,人聲比樂器更具表現力。我沒有聽過福萊的作品,法國作品精致、優雅,講究配器,如拉威爾(福萊學生),不像俄德作曲家從心底打動你,如掀翻了多瓶陳釀老醋福萊曾是M.普魯斯特小集團的常客,普魯斯特說,“先生,我隻是喜愛、崇拜、讚賞你的音樂,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普魯斯特在深夜請一支樂隊到他家裏來演奏弗蘭克和福萊的作品,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裏著名的《凡特伊奏鳴曲》就是以福萊作品為原型,小說家大段大段地描寫小提琴聲,把樂器形象地比喻為“一位女歌唱家來參加音樂會的幻覺”,這兒有兩點需要說明,其一,普魯斯特是位懂行的人;其二,他與音樂家的熟識使他對其音樂的理解是一般人望塵莫及的。普魯斯特青睞的作曲家福萊和他的小說神似,輕盈、安神,像鮮花的清香,那樣竊竊私語、傾心相訴,哪怕是被叫作《安魂曲》的,聽聞不到半點死神的腐朽氣息,整個作品幹幹淨淨,教堂格裏高利聖詠彌漫,合唱清晰,男女聲獨唱雋永,有柔情,多憐憫最後一節管風琴演奏,讓人相信,邁過去,彼岸是天堂。
2012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