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藝術理論中,受眾在藝術活動中的地位直到20世紀中葉之前都是被忽視的。但這種情況在20世紀中葉之後有所改變。研究者逐漸認識到,受眾在藝術鑒賞過程中不僅不是被動角色,反而是一種主動角色,甚至可能成為藝術活動的中心。中國古典文論中有關藝術鑒賞的興會的論述,也是值得我們去重新挖掘和重視的。所謂興會,是指藝術品接受者借助於藝術品欣賞而激發自身感興的過程。興會理論關注藝術鑒賞過程中的審美接受,彌補了西方接受理論中過於哲理化的傾向,而且有利於構築切合中國人審美體驗的藝術鑒賞理論。興會還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它對於藝術經典的傳承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審美的看就是興會,它是我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的自覺運用。
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正是通過興會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興會的過程正是個體與藝術之間發生聯係的一個有機過程。這個過程把藝術欣賞從單純的娛樂活動深化為培養、塑造人的藝術品格的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出敏銳的感覺力、活躍的創造力,還可以培養出寬厚熱情的心胸、麵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人格素質的綜合品格。
從國民藝術素養的角度來看,人們今天所麵臨的藝術活動不再是單純的個人創造,更多的是作為文化產業機構的批量產品出現。藝術活動常常深嵌入通俗的物質生活過程之中,形成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複雜的交融。在這樣的情況下,公眾的藝術素養及其養成在整個藝術活動中顯得更加重要。國民藝術素養研究在目前麵臨的最大任務就是如何讓國民具備藝術慧眼以便真正獲得優質的藝術享受和精神提升。興會在其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