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術學原理(第2版)

四、興會與藝術素養

字體:16+-

興會更大的作用在於通過藝術鑒賞作用於現實人生,它在人格塑造中發揮重要的意義。由此給人們帶來的思考是藝術教育的整體思路應該轉到提升國民藝術素養上來。

1.興會與人格塑造

我們承認藝術欣賞對人生有多種作用,它可以是欲望的替代性滿足,可以是認識、教育的工具,也可以是單純的遊戲。但藝術欣賞對於人生最根本的價值是引導我們展開一個自我與世界統一的真實境界,在這個境界中體驗人生的最深刻豐富的意味。而興會的過程正是個體與藝術之間發生聯係的一個有機過程。這個過程把藝術欣賞從單純的娛樂活動深化為培養,塑造人的藝術品格的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出敏銳的感覺力、活躍的創造力,還可以培養出寬厚熱情的心胸、麵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人格素質的綜合品格。

布魯姆在《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寫道:“莎士比亞或塞萬提斯,荷馬或但丁,喬叟或拉伯雷,閱讀他們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進內在自我的成長。”[12]藝術大師豐子愷也說過:“圓滿的人格好比是一個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點,鼎就站不住,而三者之中,相互的關係如下:真、善為美的基礎,美是真、善的完成。”[13]在他看來,藝術品是真善美完美結合的統一體,也就是真善美的統一。豐子愷接著指出:“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窺見崇高廣大的人世的。再從心理學上說,真、善、美就是知、意、情,知意情三而一並發育,造成崇高的人格。”[14]由此可知,在豐子愷的世界裏,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要以真、善、美為內容,以健全人格塑造為落腳點的。藝術對人格的培養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第一,寬闊的心胸。興會第一等的要旨就是培養欣賞者寬闊的心胸。當我們去欣賞陶淵明的詩詞“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原烏遷”時,我們感受到陶淵明寧可忍受這種生活的窘迫,卻要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中,這其中蘊涵的既是清靜淡泊的生活態度,同時也顯示出作者傲岸獨立的人格品質。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在興會階段,讀者同樣被李白那不畏權貴、個性率直、具有人格魅力的詩人形象所打動。當你來到西安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時,不用看清這些兵馬俑的姿態、容貌,首先就會被這支地下軍隊的磅礴陣勢所震撼。而當你行走在洛陽龍門石窟的洛水兩岸時,那尊高達17.14米的盧舍那大佛似乎用他的悲天憫人、惠及天下的眼神凝視著你。讓你內心升騰起一種強烈的壯美感。這就是中國雕塑藝術追求大氣象的魅力。在一次次的由藝術帶來的興會過程之中,欣賞者被藝術所激**,使自己的心胸在藝術的感召下“閱喬嶽以形培婁,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15]。第二,豐富的情感。劉小楓在《這一代人的怕和愛》中深情地寫道:“每一代人大概都有自己青春與共的伴枕書。我們這一代曾瘋狂地吞噬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牛虻》中的**,吞噬著語錄的教誨,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切竟然會被《金薔薇》這本薄薄的小冊子給取代了!我們的心靈不再為保爾的遭遇而流淚,而是為維羅納晚悼的鍾聲而流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想,可以說,理想主義的土壤已然重新耕耘,我們已經開始傾近怕和愛的生活。”[16]一部小說給了欣賞者如此大的震撼,這正是藝術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