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係:戲劇卷

戲劇技巧

字體:16+-

貝克

■導讀

喬治·貝克(George Pierce Baker,1866—1935) 是美國著名的戲劇教育家。他畢業於哈佛大學,並在這所大學英語係任教,總共長達36年(1888—1924)。他在1905年創辦了“47創作班”,指導學生進行戲劇創作。這個班培養了許多劇作家,其中包括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劇作家奧尼爾(Eugene O'Neill)。但由於無法說服哈佛大學授予戲劇創作的學位,他在1925年前往耶魯大學任教,並創建了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貝克的理論著作《戲劇技巧》(Dramatic Technique)討論了戲劇動作、情節、長度、性格、對話、提綱、觀眾等問題,在戲劇界具有重大的影響。

這篇選讀出自《戲劇技巧》的第二章,探討了戲劇的動作。貝克認為,戲劇演出的特殊性決定了劇作家最應該做的事情是:“第一,盡快贏得觀眾的注意;第二,保持觀眾興趣的穩定,最好是使之有加無已,直到劇終。” 怎樣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激起人們的感情。成功的劇作家最了解這一秘密,他們總是能夠不斷地觸動觀眾的感情。所以貝克認為“劇本是從感情到感情最短的距離”。劇本往往能夠把作者或者劇中人物的感情最迅速有效地傳達給觀眾。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在動作、性格描寫和對話之中,哪個要素才是最重要的呢?貝克認為答案肯定是動作。他說:“從曆史觀點上來研究英國戲劇表明,性格描寫是在對動作的興趣業已很好地建立了之後,才作為一種增加上去的興趣而出現的。對話本身的意義,甚至更晚一步才被認識到。”他還從古希臘戲劇起源的角度分析了戲劇的動作性。希臘戲劇起源於民謠舞蹈,包括“說白、音樂和模擬性動作”三種要素。當模擬性的動作戰勝了說白和音樂,戲劇才得以產生,並吸引觀眾。中世紀的戲劇、未開化民族的戲劇、小孩子初次所創作的戲劇也是如此。情節劇、電影如此流行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