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佐臨
■導讀
黃佐臨(1906—1994),原名黃作霖,生於天津一個洋行職員家庭。1925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期間,創作了短劇《東西》和《中國茶》,得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的讚賞與鼓勵,從此開始涉足戲劇。1929年畢業回國後,在南開大學英文係講授“蕭伯納”、“西洋戲劇”等課程。1935年至1937年,再度到英國留學,在劍橋大學專攻莎士比亞和導演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除在戲劇學校任教外,還在上海等地的劇團任編導。1949年後任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黃佐臨在近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共導演了話劇、電影百餘部。他不僅在藝術創作上成績卓著,理論上也很有研究,著作有《漫談“戲劇觀”》《導演的話》《我與寫意戲劇觀》等論著,在戲劇界有廣泛影響。
《漫談“戲劇觀”》是黃佐臨於1962 年在廣州召開的全國話劇歌劇創作座談會上的發言,後刊登在1962年4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該文比較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觀、梅蘭芳戲劇觀和布萊希特戲劇觀,正式提出了“寫意戲劇觀”,是在高度理論綜合基礎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創新。
黃佐臨首先提出了對理想劇本的十大要求,最後一點是“戲劇觀廣闊”。“戲劇觀”是他談話的重點。所謂戲劇觀其實就是戲劇理論。戲劇家運用多樣化的戲劇手段表達其世界觀和藝術觀,如果這些藝術經驗在實踐中得到了肯定,慢慢積累下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並且係統化了,成為了體係,就稱作戲劇觀。
接下來黃佐臨比較了斯坦尼、梅蘭芳和布萊希特三位戲劇大師的戲劇觀。由於斯坦尼和梅蘭芳為當時人所熟知,對於布萊希特,黃佐臨就介紹得多一些。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格局中,中國戲劇界總體上思維僵化,戲劇表演模式單一。黃佐臨的做法當然有對治的意圖,但他對三位大師同樣尊重,並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要說個人因素,則是他在入道早期,受到布萊希特戲劇觀啟發,開拓了視野,進而反觀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