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自我修養(節選)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導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1863—1938),俄羅斯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和理論家、莫斯科藝術劇院創始人。自幼即對戲劇產生興趣,14歲時在家庭業餘劇團演出並成為該團主角。1888年末與莫斯科一些文藝界名流創辦文藝協會及附屬劇團,逐漸完成了從業餘演員向專業演員的過渡。1897年6月同戲劇家聶米羅維奇-丹欽科會見,決定創建新型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翌年10月,劇院成立,11月,二人聯合執導契訶夫名劇《海鷗》,大獲成功。他們共同發展了新的表演風格:揭示內心世界,強調整體配合;導演和演員對角色的闡釋必須從屬於劇作家的意圖;演員必須通過訓練變成“另外一個人”。為了激發演員內心活動,啟發他們的獨創性,他認為表演應遵循人的有機天性,自然天成。他將戲劇建立在體驗藝術的基礎上,不像表現藝術那樣去追求外表的感情變化,而注重再現真實情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自己的體係有所修正。認識到不能一概否定表現式的戲劇,表演的成敗並不僅僅取決於心理體驗,外部表情也很重要。他大膽嚐試,把眾多劇目搬上舞台,如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果戈理的《欽差大臣》與《死魂靈》、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熾熱的心》、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禮》等等。1927年上演的《裝甲車14-69》是蘇維埃戲劇的裏程碑。
他在1922年至1924 年率劇團在美國巡回演出期間寫作自傳《我的藝術生活》,首次闡述了自己的戲劇理論體係。1928年10月心髒病突發之後,他全力投入戲劇實驗教學與理論總結工作,寫出了巨著《演員自我修養》,以“形體動作方法”豐富了以內心體驗為核心的戲劇體係。以“體驗基礎上的再體現 ”為基本內容的斯坦尼體係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戲劇體係的主要代表,對20世紀世界現實主義戲劇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