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世紀的90年代,我初次讀到詩人菲野翻譯的那本《跨世紀抒情》時萬分震驚的心情,那是我第一次讀到俄國詩人曼德爾斯塔姆、吉皮烏斯或者庫茲明的詩歌,第一次聽說“白銀時代”這個詞。在那個動**的年代裏,多多、北島等朦朧詩人離開了祖國,海子等也早就在一個叫山海關的地方臥軌,是這本薄薄的俄羅斯之書讓我重新發現了詩歌,或者說真正懂得了詩歌。其後是很長一段時間的詩歌荒原期,在國內根本讀不到比如北島等人的詩歌新作品,那個時代幾乎荒蕪了一代人的心靈,所以我開始偶爾聽古典音樂,找到了一盤好像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盒帶交響曲。這還真是“跨世紀抒情”啊,我在荒原般的思想的邊界或者首都讀著這本小小的俄羅斯之書,以致後來我讀到全本吉皮烏斯詩歌選時,我忍不住問的是,這是吉皮烏斯嗎?怎麽感覺和我讀到的吉皮烏斯不太一樣啊,實在是菲野那本小書給我烙下了過於深刻的靈魂的烙印了。就是這樣,我日後成了一個用菲野的尺度(那其實是我們那個時代流亡的被放逐的精神的尺度)來不斷質疑我日後讀到的曼德爾斯塔姆等詩歌的人。這是一個閑話,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精神荒原最黯淡或者最燭照的一個時期的詩歌閑話。
於是那本菲野版本的《跨世紀抒情》成為我秘密的羅盤和舵,一直到現在。當時我的朋友李克在寫第一本關於中國地下搖滾樂的書,他也是菲野的朋友,他知道我喜歡菲野的翻譯,特地送了一本菲野在前幾年油印的詩集給我,我因此讀到了菲野寫的詩歌,多麽熟悉的語調啊,那不正是那本俄羅斯白銀時代詩選裏曼氏的語調,也正是吉皮烏斯的語調,甚至是勃洛克和阿赫瑪托娃的語調嗎?我一下子就認出了她們。詩神就是應該用這樣的語調來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