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超男高音大衛·迪歐的音樂會並不像想象中的古典音樂演出那樣一板一眼。2010年4月29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除了一支超男高音必唱的亨德爾《裏納爾多》中的詠歎調“讓我哭泣吧”和膾炙人口的“今夜無人入睡”外,迪歐的演唱囊括音樂劇、流行音樂、原創作品和民歌等。迪歐就像流行音樂歌手一樣指揮著台下的聽眾隨著節奏鼓掌和哼唱。當他下半場演唱猶太傳統歌曲時,歡快的音樂使得不少年輕人站起身來扭動著身軀,而一些貌似是中山音樂堂忠實客戶的上了年紀的聽眾則目瞪口呆地看著四麵八方失控的人群。唱到極具煽動性的猶太民謠時,整個觀眾席儼然變成了迪廳,到處都是扭動的身子、高展的手臂、此起彼伏的閃光,如臨大敵的劇場工作人員穿插在每行每列之間阻止拍照。
迪歐的音樂會雖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古典音樂會,但卻鮮明忠實地呈現出音樂會台上台下的互動,而這恰恰是古典音樂會極其缺乏的特質。長久以來樂章之間不能鼓掌的信條像看門犬一樣牢牢把守著古典音樂大門。每當有新人在“不合時宜”的地方鼓掌,總會傳來資深樂迷說教性質的“噓”聲和前排懂行人士的冷眼相待,很難想象這些新人在經曆了這些冷嘲熱諷之後,還會再有興趣主動購票聽音樂會。而在正襟危坐的音樂廳,鼓掌叫好或者唏噓起哄是聽眾與音樂家互動的唯一方式。“不合時宜”的鼓掌恰恰是聽眾**的自然流露,扼殺它便是鼓勵“大一統”和“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創造出所謂音樂會禮儀的西方世界,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反思。最近的重磅炸彈是美國《紐約客》雜誌樂評人阿列克斯·羅斯(Alex Ross)2010年3月上旬在英國皇家音樂協會所作的主題發言《音樂會創造與再創造》。這一發言引經據典地指出莫紮特、貝多芬等作曲家一度以聽眾在樂章甚至是音樂進行之間鼓掌為榮。樂章之間不允許鼓掌是錄音時代後的產物,因為製作人不想在唱片中留下聽眾鼓掌的“噪音”,於是以赫曼·阿本德羅特為首的指揮家們勸說聽眾不要鼓掌,取而代之的是咳嗽聲、衣服的摩擦聲和咽口水的聲音,這些就是人們被壓抑的情感的流露。阿列克斯進而提到拯救古典音樂市場萎靡和小眾的唯一出路,便是破除音樂廳台上和台下的無形壁壘,鼓勵互動,允許真情流露的鼓掌。比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和貝多芬及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均以輝煌的音響收尾,“本來就是讓聽眾鼓掌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