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具有很多名指揮不具備的優美指揮動作,因此被人稱為擁有“世上最美的左手”。經過多年修煉,如今的他,就是音樂的化身。
從最初開始,世界交響樂團無冕之王柏林愛樂樂團就有著不成文的規定,曆任音樂總監的職位都像梵蒂岡的教宗一樣,采取終身製。除非體力不支、自行辭職或駕鶴西去,否則他就能在指揮台上站一輩子。
這也許是對於柏林愛樂至高地位的認同,也是出於柏林人無上的優越感和自信。從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到卡拉揚莫不如此。
1955年,卡拉揚通過種種運作,如願以償地從富特文格勒手中得到柏林愛樂樂團,並將原男一號接班人切利比達克擠對到了慕尼黑。從此卡拉揚開始了他對柏林愛樂樂團長達34年的統治,雖功成名就,也不乏暴君獨裁和專製壓榨,令樂師無比沮喪。於是以樂隊首席赫爾穆特·斯特恩(Helmut Stern)為首的“倒卡”三人小組於80年代末發起總攻,力求“政變”。致使卡拉揚終於在1989年4月以身體原因辭職,7月便因心髒病逝世。
手忙腳亂的樂團立即開始物色接班人。可要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完成通常需要4~5年時間觀望和考察的重要職位任命,談何容易。10月8日經過樂團120人的秘密投票,包括巴倫伯伊姆、梅塔、穆蒂、馬澤爾和海丁克等8人在內的候選名單中,56歲的克勞迪奧·阿巴多脫穎而出。
阿巴多入主柏林,後來被拍攝成了紀錄片,名為《阿巴多在柏林的第一年》。受任命後一個月,世界格局突變,尤以柏林處於風口浪尖,躊躇滿誌的阿巴多低調地來到柏林,瞻仰了柏林愛樂大廳中紋絲未動的卡拉揚休息室,以示尊敬。
在首場演出的彩排開始前,阿巴多青澀地站上指揮台,說道:“這是曆史的一刻。”——這不僅是柏林牆倒塌的曆史一刻,也是柏林愛樂迎接新生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