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0年,音樂界也將注意力從2009年對海頓、亨德爾、普賽爾和門德爾鬆的紀念轉移到全新一批“喜獲”周年紀念的作曲家身上。相較於“交響樂之父”海頓和創作出諸如“宗教改革”、“意大利”和“蘇格蘭”這些膾炙人**響樂的門德爾鬆,2010年的古典音樂紀念風頭則完全被200周年誕辰的肖邦所占盡。
2010又是紀念大年
2010年其實也是一些樂隊作品大家的紀念大年,比如美國作曲家塞繆爾·巴伯的百年誕辰,俄羅斯作曲家巴拉基列夫的百年冥誕,德國作曲家雨果·沃爾夫、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和西班牙作曲家艾薩克·阿爾貝尼斯150周年誕辰,羅伯特·舒曼200周年誕辰,意大利作曲家路易吉·凱魯比尼250周年誕辰、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佩爾格萊西300周年誕辰,意大利作曲家亞曆山德羅·斯卡拉蒂350周年誕辰。這些豐富多彩的周年紀念展示了從德國、西班牙到意大利和奧地利波瀾壯闊的音樂風格。當然,對於交響樂而言,馬勒、舒曼、巴拉基列夫和巴伯都是無可爭辯的代表人物。
檢視這四位作曲家的生活也是十分有趣的。馬勒和舒曼已經被媒體施以濃墨重彩,甚至有一大批主題電影誕生,比如描寫馬勒和妻子阿爾瑪·馬勒關係的電影《風中新娘》,和描寫舒曼和克拉拉不朽愛情的電影《春天交響曲》。兩位作曲家都與背後的女人緊密關聯。作曲家因此陷入神經質的癲狂、高度敏感,舒曼還發了瘋。
不同的是,阿爾瑪除了馬勒,還投入到以格羅皮烏斯、克裏姆特和策姆林斯基等為代表的藝術家的懷抱。克拉拉·舒曼卻孤守終身地推廣舒曼的音樂,從而掩蓋了自己的創作天賦。而克拉拉無意之間成為勃拉姆斯靈感的源泉,兩人之間柏拉圖式的互動促使勃拉姆斯創作出一係列情感抑製、結構大氣的交響樂,為後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