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應該聽賞歌劇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將要觀賞一場芭蕾舞,盡管缺乏了恢宏的場麵,但至少也是對遺憾心情的一種撫慰。大名鼎鼎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照例坐在樂池裏,紅色的大幕緊閉著,開演前20分鍾的時候看不出樓上樓下將有坐滿的趨勢,拍攝了劇院內部的大體輪廓之後就開始翻看在各個樓層的入口處都有售賣的厚達108頁的節目冊,在封麵上印著這樣幾行德文:“100 Jahre Ballets Russes,Shéhérazade,Les Biches,Once Upon An Ever After.”(俄羅斯芭蕾百年,舍赫拉查達,牝鹿,以前與此後。)
在將近三個小時的演出結束之前我就感覺到超值了,三場芭蕾都是表現主義的大戲,無論是樂池裏的音樂還是舞台上的躍動以及二者之間完美的匹配,都讓我和太太度過了一個難以忘懷的慕尼黑之夜,直到補寫這篇博文的今天,那些場麵依然音猶在耳,曆曆在目。
一百年前的1909年和1910年,芭蕾舞曆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謝爾蓋·佳吉列夫(Sergey Diaghilev)組團在巴黎進行了俄羅斯芭蕾舞的演出,這個芭蕾舞團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模式,它在舞台上的舞蹈語言不再是循規蹈矩和約定俗成的,其全新的手法給當時的巴黎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覺震撼,這就是與“浪漫芭蕾”截然不同的“現代芭蕾”,僅僅《春之祭》《火鳥》《彼得魯什卡》以及《天方夜譚》這幾個頗有刺激性的名字就足以讓觀者們興奮,何況佳吉列夫開創性的舞蹈方式和布景以及選用的音樂,都讓芭蕾不再是小資情調而異化成為新奇的視聽快感。這是芭蕾舞史上的一次革命,百年之後,人們將巴黎的芭蕾視為裏程碑,並隆重紀念那一次開創,我有幸參與到這次紀念當中,也由這場演出而對佳吉列夫產生了由衷的敬意。
其實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進行百年紀念了,2010年的慕尼黑歌劇節又一次把兩年以前的紀念複述了一次,三場節目冊封麵分別是用德文書寫的姆斯基·科薩科夫作曲的《舍赫拉查達》、普朗克作曲的《牝鹿》以及使用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的《以前與此後》(Once Upon An Ever A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