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幸福是自己的傑作

1 誰為我的痛苦負責

字體:16+-

● 別人的行為僅僅是引起你的情緒的外因,你如何反應這個外界刺激,取決於你的內因,取決於你具有什麽樣的情感—認知—行為模式。

每當我們感到不愉快、不開心的時候,往往容易不由自主地從外界找原因。很少有人知道,應該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的根本。

多年前,跟隨我工作的人裏麵,有一位30多歲的女士—彤。當我發現彤承擔的那部分工作,需要她學習一些有關網絡方麵的知識,就給她寫了一封e-mail,鼓勵她學習。信的內容如下:

為了更好地了解市場情況,建議你上網搜尋一些相關的資料。如果你不熟悉網絡,可以請教×××。我們的事業艱難而宏大,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需要我們學習的事物也太多,對吧?

沒有想到,彤接到我的e-mail以後,回信說:“你的信,使我變得很壓抑、很自卑……”天曉得,如果換了誰給我寫這樣一封信,或者我給任何其他員工、研究生寫同樣內容的信,大家都會挺高興的,認為自己受到了關注與指導,會立即去學習,增強自己。可是彤怎麽會有如此的情緒反應呢?此後,我注意到,類似的事情,屢屢在她身上發生。甚至,她還認為別人應該向她賠禮道歉,以解除她的痛苦。

漸漸地我意識到,彤的年齡雖然已經是中年,但是心理年齡依然比較幼稚。因為她的情感反應,就像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子,自己不小心撞在桌子上,碰疼了頭,會大哭著去打那個桌子,認為是桌子把自己弄痛了。這也是人在最初學習對付物質世界時的本能。又如,一隻蟲子在咬我,我感到又疼又癢,於是會立即把蟲子轟走、打死,免去被它叮咬的痛苦。如果我吃一個果子,突然開始肚子疼,我會馬上停止吃,甚至有嘔吐反應,把不適宜食用的果子排出體外。蟲子和壞果子是造成我痛苦的原因,排除它們,使我不再痛苦。我們容易本能地使用同樣的模式,對付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