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主要看了西方繪畫的空間布局情況,那麽中國繪畫的空間布局怎樣呢?
我們來看閻立本的傳世真跡《步輦圖卷》(38.5cm×129cm)(圖5-7)。此圖描繪的是一個曆史事件:唐太宗貞觀15年,文成公主與吐蕃首領鬆讚幹布聯姻,唐太宗乘步輦出來迎接鬆讚幹布的迎娶使者的情景。大家所看到的是這幅畫的局部,其中唐太宗坐在由6個侍女抬的步輦上。另有3侍女舉著扇和華蓋。作者用細致凝練的線條塑造出性格、氣質各不一樣的人物形象。畫麵中的唐太宗,神情寧靜,眼睛透出一種銳利和精明;他的身體比例與周圍侍女的比例相較顯得高大,這是過去凸顯尊者的辦法;侍女們的服裝和發型簡直比現代的服裝模特兒還“時髦”,她們的臉形是鵝蛋形的,脖頸頎長,顯示了唐以豐滿為美的端倪。但她們個個體態輕盈。
圖5-7 《步輦圖卷》(絹本設色)(局部)
這幅畫最高超之處,在於畫家對人物位置的布局和安排。畫麵中共有13個人物,大家看到的這個局部是10個人物,另外三個人物在步輦前麵一字排開,是2個迎親的使者和一個司儀官。現在我們來看這個局部中人物的布局。要把這10個人安排在畫麵中,並非易事。但閻立本的布局卻非常巧妙:一個持扇侍女走在步輦的前右角位置,另一個持扇侍女則走在步輦的左後角,她們兩個正處於四邊形的對角線上,構成了一種平衡;持華蓋的侍女走在步輦的右後角,因為她所持華蓋很高,就構成了對整個畫麵的籠罩感。
尤顯巧妙的是畫家對6個抬步輦的侍女的布局,顯出了閻立本在布局上的獨到和空間意識的獨特。他讓6個侍女所處的位置,沒有絲毫的重複感,每個侍女的姿態也各不一樣。步輦是長方形的,有兩個侍女抬著輦杆,因為輦杆長,所以,她們兩個在6個侍女構成的關係中,一個處於最前,一個位於最後,構成了一個軸線,另外4個侍女則各抬步輦的一角。畫家不是讓四邊形的步輦正對著觀者,也不是讓步輦的一個邊正對著觀者,而是讓步輦向觀者展現出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6個抬步輦的侍女,不僅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被看見,沒有造成相互阻擋,4個抬步輦四角的侍女以平行四邊形4個角對稱的方式,有變化地向觀者呈現。大家再看這6個侍女的身體姿態變化,這6個侍女向觀者展示的是她們的不同麵,尤其是她們麵部的側向是以某種規律變化的:抬步輦前麵左角的侍女是背對觀者的,但她不是背部正對觀者,而是側身,麵部則向右側,我們看見的是她的右耳部;抬前麵輦杆的侍女,麵向朝前,但她的麵部微向左側,我們看見的是她的左耳部;抬步輦前右角的侍女,胸部正對著觀者,但她的麵部微微向左側,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她的右耳部;抬步輦後右角的侍女正麵對著觀眾,我們看到她的左臉部更多一些;抬步輦後杆的侍女身體朝前,我們看到的是她的左臉耳部;抬步輦後左角的侍女,正以側身對著觀者,我們看到的隻是她的左臉耳部。這樣的側身、側麵的有規律變化,造成了她們身體姿態的變化,仿佛是鍾表的指針指著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一個圓圈,把唐太宗圍繞在了中心。